高密市:小麦跨区作业该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14-10-10

    2011年“三夏”麦收,高密市共组织跨区作业队69个,机械900多台,根据“南征北战”的跨区路线,6月17日至6月23日是高密当地麦收高峰期,远赴河南、安徽、江苏等南方省(市)收麦的跨区作业队纷纷赶回,参加了当地麦收“会战”,目前,当地麦收结束,又有部分跨区作业队陆续北上到内蒙古及本省烟台等地区继续跨区机收。6月22日,记者对部分跨区作业队进行了采访。

    “近几年的小麦跨区作业收入一年不如一年,今年表现得更突出,去年我们组织的队机手跨区收入平均在2万多元,今年平均收入还不足1.6万元,原因主要是因为机械多了,机械饱合”,高密市宏基农机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蒋辉介绍说,据了解,宏基农机合作社今年组织跨区作业队4个,共84台机械,是高密市组织跨区机械最多的服务组织,也是历年组织跨区作业成绩最好的服务组织,并且,该农机合作社曾被国家农业部、山东省农机办分别授予“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山东省示范合作社”荣誉称号。蒋辉还介绍说目前高密麦收基本结束,宏基合作社继续组织机手到烟台市的牟平、乳山等地收麦,当记者问及收入问题会不会影响机手继续参加跨区麦收的积极性时,他说:“肯定会影响!但是我们同一些地区还有一些口头订单没有履行,口头订单能保证一定的作业量,所以,我们还是要根据订单作业面积继续组织机械外出。”

    肖振荣是另一支跨区作业队的队长,近十年来,他每年都带领附近机手到外地作业,并且,靠订单作业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作业区域,但今年跨区作业他与其他跨区作业队有着同样的感受,他解释说:“提前联系订单作业只能相对保证作业量,不能绝对保证,因为订单大多是同农机部门或镇村口头签订的,小麦成熟时老百姓急着收获,一般是谁的机械近用谁的,谁的收获价格便宜用谁的。”,由此看来,跨区机收“订单作业”并不是“铁合同”,在当前机械较多的情况下,需方对供方的履约难度较大。

    对今年的跨区作业形势,市农机部门相关负责人解释说,这应该是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根本原因是随着近几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各地农机装备水平都有了提升,在这种形势下,小麦跨区机收作业量肯定要受影响。据进一步了解,近几年,高密市农机部门已经预见到这种形势,因此,每年麦收前都努力用“订单作业”的形式巩固和开辟作业面积,尽最大可能保证作业量。

    该负责人对“订单作业”需方对供方的履约存在问题表示认同,并称“这种情况客观存在,目前除了靠双方信用来维系订单作业还没有更好的办法;我们是在提高跨区作业队服务水平上下功夫,比如今年不少跨区作业队用汽运的方式转移机械,为的就是提高履约水平,争取年年合作”。

    当问及小麦跨区机收未来的发展趋势时,该负责人说,小麦跨区机收是一个时期的产物,我们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科学指导机手作业;其实,农机跨区作业属于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范畴,就同机手在当地开展代耕、代种、代收服务一样,哪里有需求就到哪里去。在今后几年内,我们的思路是一方面继续靠订单作业来巩固和扩大跨区作业面积,在此基础上,指导农机服务组织、机手根据订单作业量来组织机械,避免机械盲目流动,“空手而归”;另一方面,我们在已经在把小麦跨区机收的成熟机制嫁接到玉米收获上,从近两年的情况看比较成功。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