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秸秆也能变成塑料?”是的,由邗江杭集工业园区江苏鑫禾缘有限公司研发的秸秆改性共混技术,将天然植物秸秆与高性能树脂经复合,“变废为宝”成为生产塑料制品的主要原料,填补了国际、国内秸秆全利用的技术空白。由令人头痛的负担物,到环保零排放地生产出锅、碗、瓢、盆、梳子、衣架等天然秸秆塑料制品,这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零排放”,产品可降解95%以上,回收再利用。昨日,记者来到杭集工业园的生产车间,见证了这一“神奇”的过程。
打破瓶颈 “一举多得”广受欢迎
“这是一件大好事,很受老百姓欢迎。”谈及天然秸秆塑料,杭集镇龙王村党总支书记韩和说,以后就不用再为秸秆怎么处理而发愁了。
韩和告诉记者,处理秸秆时少数农民选择将秸秆付之一炬。所以每当收割的时候,农田里浓烟滚滚,既污染空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又极易引燃周围的易燃品。如果秸秆大量还田,在土壤表层聚集,会阻碍雨水渗透,同时滋生细菌,容易造成农作物疾病。
随着全球经济转型,市场需求变化及对环保要求的提高,在这些背景下,一项新的技术应运而生:与高性能树脂混合生产环保塑料。
秸秆改性共混技术的诞生,给农民处理秸秆带来了一剂“良方”,减少了大气污染,净化了生活环境。除此之外,农民也能从中得到“实惠”。鑫禾缘公司向农民有偿收购秸秆,经计算,每个农民每年能增收100多元。
秸秆塑料是怎样“炼”成的?
记者来到位于杭集镇的江苏鑫禾缘塑胶日化有限公司天然秸秆塑料生产工厂,看到从地里拉过来的干燥秸秆,粉碎好后,储存在通风、干燥、防火状态下的仓库里。然后,在车间内,利用世界领先的工艺对秸秆进行细化,与润滑剂和各种原料混合为一体。抽水后,传送到双螺旋杆挤出机进行加工,一些热乎乎的、看似巧克力的灰色长丝,从小孔里,由机器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经过造粒,便成了母粒,生产出来的母粒只有花生米一般大小,呈灰色,保留了秸秆天然的清香。经过一系列工序后,锅、碗、瓢、盆、牙具等注塑、吹塑、吸塑等天然秸秆制品便诞生了。
记者了解到,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由静电除尘系统分离后,又回收添加到原料中。
整个生产过程实现“零排放”
鑫禾缘公司董事长殷正福告诉记者,2009年,该公司开始和同济大学合作,研发降解塑料。目前已经研制成功可降解淀粉基塑料、全降解淀粉基塑料、可降解天然秸秆塑料和全降解天然秸秆塑料。作为同类技术的首创,鑫禾缘秸秆改性共混技术,利用国际领先工艺,以秸秆作为主要原料进行加工处理,生产出天然秸秆塑料。采用这样技术,整个过程无“三废”产生,无任何残渣,实现了秸秆全利用、“零排放”的奇迹。而且,这种塑料制品废弃后,在堆肥条件下,6个月即可实现95%以上的降解,能回收再利用,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令人惊讶的是,天然秸秆塑料减少了对石油资源的依赖。
原料成本相比传统塑料降低10%—15%。该公司批量生产后,预计日产量可达30吨塑料,需要10余吨秸秆才能满足生产需求,将实现年产值1亿元。
低碳环保“香饽饽”政府支持是关键
记者了解到,天然秸秆塑料为原料生产的牙刷、梳子等酒店客房用品已经被国内外多家四星级、五星级宾馆、商务快捷酒店、经济型酒店等使用,深受好评。
邗江区水利农机局葛局长表示,天然秸秆塑料的研发,是传统特色产业提升发展的突破,推进了农村秸秆的利用,是培育发展新型产业,打造绿色扬州的萌芽,政府将给予大力扶持。
天然秸秆塑料的研发,是一种秸秆综合利用,寻求产业化的一种新尝试。相关专家介绍,我国对于秸秆的利用研究已有半个世纪,但秸秆转化过程机制尚不清楚、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具有秸秆特性的转化过程理论和技术体系。秸秆改性共混技术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顺利实施。可开辟由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的合作模式,建立技术研发平台,大规模推广这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