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Agritechnica的4天4夜

发布时间:2014-10-10

    德国汉诺威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是全球领先的农机大展,它不但为来自全球的供应商、经销代理商、用户及行业专家提供了业务洽谈、项目投资、技术合作、学术讨论的理想平台,而且成功吸引了各国新闻工作者的目光,尤其对行业媒体而言,Agteitechnica就是一场饕餮盛宴。

    今年,记者有幸受到展会主办方——德国农业协会(DLG)邀请,亲身参与这一盛会。11月12日,记者抵达德国汉诺威,入住IBIS——这是一家干净整洁的商务酒店。行李刚刚放下,DLG的工作人员刘文锦小姐便叩响了房门,亲切的问候之后,她交给记者一张采访证和一本会务指南。会务指南印制精美,对于接下来4天的采访行程,做出了非常具体的说明。事实证明,记者之后的采访报道工作,基本都是按照会务组的安排进行的,有条不紊,但是期间的感受却是五味杂陈。

    11月13日:累

    11月13日上午,媒体代表们被集中邀请到DLG的馆内展台,简短的见面仪式过后,大家被分成了中国媒体团、英语媒体团、波兰语媒体团和德语媒体团。记者所在的中国媒体团共有8人,在DLG一位工作人员和翻译小姐的陪同下,开启了第一天的行程。

    上午,我们依次参观了HOLMER、ROPE、DAMMANN、RAUCH、AMAZONEN等5家企业的展台,公司负责人向我们做了耐心细致的产品介绍,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午餐过后,记者马不停蹄赶往KOCKERLING、HORSCH和LEMKEN的展台,并出席了美国爱科公司和德国农业技术学院(DEULA)举办的新闻发布会。晚上,DLG在会议中心(CC楼)举行晚宴,宴会上,中国媒体团受到了热情周到的招待。原本以为,当天的工作应该接近尾声了,可这显然不是德国人做事的方式。宴会刚结束,我们又被带到了KRONE公司的展台上。

    算下来,一天之内,记者共访问了9家展台,参加了2个新闻发布会。而且展台与发布会都位于不同的展馆,期间距离只能用双脚来丈量。总而言之一个字:累!

    可是这样的安排却蕴藏了主办方的苦心。本届Agritechnica2011共有来自48个国家的2700多家企业参展,对于中国观众而言,绝大多数都是陌生面孔。为了适应展会扩容的需要,本次展会启用了汉诺威展场的23个展馆,展览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堪称世界之最。展品浩如烟海,即便是走马观花地浏览一遍,至少也得七八天。而13日选取的9家企业,分别来自收获机械、植保机械、耕整地机械和生物质能源机械四大领域,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都是最为热门的机型。不仅如此,它们有的是百年老店,有的是行业新贵,在欧洲市场均是响当当的品牌,其产品的科技含量极高,多次获得Agritechnica创新大奖,颇能体现展会的档次。

    因而,这一天虽然累,但是大家一致认为,累得值!

    11月14日:喜

    经过头一天的磨练,大家已经逐渐适应了德国人的工作方式。坐上前往展馆的大巴车时,我们已经做好了奋战全天的准备。

    今天的采访不再分组进行,我们和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地的媒体同行一道,首先来到了SCHNELL公司的展台,这是一家专业生产发电机组的企业,以生物质能源作为燃料,目前已经占据了德国90%的市场份额,处于绝对垄断地位。

    虽然SCHNELL在欧洲威风八面,可是中国用户却所知甚少。另外一家企业就不同了,在国内已经拥有了不少粉丝,它就是GRIMME。这次展会,GRIMME带来了自己最新研制的收获机械,能够对土豆、洋葱和山芋等经济作物进行高效收获,引发了媒体的关注。

    由HOLMER始,至GRIMME终,重点企业的采访就此告一段落。我们用一天半的时间,和11家优秀的德国农机制造企业来了次亲密接触。虽然还只是短暂的参观与交流,但已经让记者们受益匪浅。

    按照惯例,Agritechnica的头两天(11月13日-14日)属于预展,又被称为“专业观众日”,从11月15日开始才算得上是正式展览日,届时票价由80欧元调整为50欧元、33欧元和22欧元(根据入场有效期的不同,观众可以购买不同价位的门票),将会有大量观众从世界各地赶来,把汉诺威展馆挤爆。因而德国农业协会选择在14日召开国际新闻媒体发布会,为即将到来的大展做最后的热身。

    下午3点,中国媒体团按照会务指南的内容,准时来到CC楼,在这里,我们很高兴地见到了国内的老熟人——由副局长王峰领衔的江苏农机局工作人员。他们在这里召开了第7届中国(江苏)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新闻发布会,向世界展示江苏这片土地上蕴藏的勃勃商机。

    展会上,记者意外发现,除了来自中国的记者,德国雷肯、克拉斯,挪威格兰等全球知名的农机企业也纷纷赶来捧场,记者席上也坐了不少白皮肤、金头发的外国新闻工作者,他们还主动向王峰副局长提问,表现出了对中国农机化发展的浓厚兴趣。这细微的发现,让我们既高兴,又自豪。

    11月15日:丰

    提到德国CLAAS,中国用户并不陌生。尤其是在黑龙江、新疆等地,CLAAS一直颇受青睐,拥有不小的高端产品市场份额,媒体多次予以报道。但是对于公司本身,我们的了解还相当有限。因此,当记者获悉此次能够到CLAAS公司总部进行访问时,委实激动了一番。

    CLAAS总部位于德国哈斯文克市,距离汉诺威大约两小时车程。行政办公楼设在工厂外围,一楼是展厅,不过三四台机器,就差不多将整个展厅分割完毕——因为这些机器实在是太大了。一楼的空白区域被当成了餐厅,摆放了十几条长桌,上面的可乐、橙汁供工人休息期间随意饮用。

    二楼是办公区,并设有独立的放映厅。无论是荧幕还是座椅都相当舒适,可以与专业电影院相媲美。CLAAS公司的Heinrich Pieper先生在这里迎接了我们的到来,并为大家播放了公司的宣传片,与之后参观生产车间的环节相比,这部宣传片留给记者的印象更加深刻,因为这部宣传片拍得美轮美奂,视听效果一流,大家纷纷感叹:这简直就是好莱坞的超级大片!一部宣传片,CLAAS公司尚且精心打磨,对于代表公司声誉的农机产品,想必更是精益求精了。

    这一天,虽然记者只采访了一家企业,却颇有满载而归之感。无论是现代化的生产车间、CLAAS公司对员工的人性化关怀还是工人们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都带给我们许多的启迪。

    11月16日:赞

    从11月13日-11月15日,采访活动基本是按照主办方的安排进行的,通过这种有计划的引导,我们对汉诺威农机展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对于接下来该如何开展工作也有了明确的想法。就在这个时候,主办方适时放手,让我们自由活动。

    这是宝贵的一天,几经考虑,记者决定把这段时间用于参观展会,选取几个展馆,边走边看,遇到感兴趣的产品,再做重点采访。事后看来,这是一个不错的决定。

    23个展馆,各有各的精彩;2700多个展台,各有各的特色;数以万计的展品,各有各的卓越。记者看到:拖拉机可以设计成蛇头的造型,两个大灯就是蛇的眼睛;山地拖拉机拥有优良的防侧翻性能,机身处于斜坡,驾驶座却依然保持在水平位置;玉米收割机的割台前端,在不作业的时候可以自动折回;植保机械安装的软件,可以测试风力和风向,并自动调整农药喷洒的方向和密度……穿梭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海洋里,记者深深感到,这就是世界农机化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农机化发展的动力与航向!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