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虽然已经成为农机的生产大国,但是与农机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的问题及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产品技术水平低、品种结构不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要
我国农业情况即农村经济水平,决定了我国农机工业几十年来以发展田间作业机械为主,产品以小型、中低端产品为主。近几年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产品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适应性越来越突出。中小型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现象严重,而很多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高的大中型产品,不能生产或没有形成生产能力,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我国生产的多数农机产品的主要技术性能、产品可靠性以及产品结构等指标,相当一部分只达到经济发达国家同类产品20世纪70年代水平,少部分产品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技术水平,个别产品达到20世纪末期国际技术水平。尤其是在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方面差距更为明显。
2.生产设备陈旧、制造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
我国农机制造技术及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约有20到30年的差距。企业的设备新度系数很低,差距甚大。有的第一线生产设备甚至是发达国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品。甚至一些骨干老企业设备新度系数仅为0.3~0.4,远低于其它机械行业0.6~0.7的普遍标准。设备陈旧,产品质量难以控制;制造技术落后,我国农机制造业人均生产效率低。
3.行业结构散、乱,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
农机制造业是规模效益特别显著的产业,但是我国长期以来未能按这一经济规律组织大批量集中生产,低水平重复制造严重;企业组织结构散乱,企业数量多,经营规模小;总体上未能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未能形成专业化协作强、配套能力高的产业集群,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现象较为普遍。
4.国际市场占有率低
我国农机制造业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尽管近几年出口增势强劲,但由于对国际市场游戏规则掌握不够,市场调查不深入,外贸人员的匮乏,特别是我国出口中小型低端产品占有较大的份额,虽然出口数量不少,但附加值较低,使我国农机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仍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