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业的诞生和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令人忧虑的污染。从排气的清洁度来说,电动汽车最为理想。在无污染汽车开发大赛中,使用非燃烧型动力源的电动汽车是各工业国、各汽车大公司追求的目标。
域外风貌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美、欧等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规划、政策文件,不仅加强对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加强了对形成本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有效支持。总结其经验,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获取技术实力是基础。新能源汽车是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实力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不论是动力电池技术、动力总成技术,还是传统燃油汽车的发动机技术等,都深刻的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未来。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政府更为重视对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支持,美国发布《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明确提出拨款20亿美元,支持汽车电池技术等的研发和配件产业的发展,尽快生产出全球最轻便、最廉价和最大功效的汽车电池,使美国电动汽车、生物燃料和先进燃烧技术等站在世界前沿。韩国颁布了《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在绿色运输系统方面,提出重点开发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等自主核心技术,实现关键零部件和材料国产化,2013年进入绿色汽车世界四强。
二是实现节能减排是关键。新能源汽车是为替代传统化石能源而逐步得到发展的,但由于技术、经济原因,短期来看,发展的关键是实现节能减排。在此方面,国外政府的政策主要体现在降低整车重量和油耗、尾气量。首先,各国政府出台的税收、补贴政策一般都是与油耗控制政策和尾气排放控制政策结合使用的。同时,还加强了对高油耗、高排放车辆的惩罚。在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和地区,如果该汽车是一辆“没有汽油或柴油引擎的电动汽车”,对其免除道路税的年限是5年,而不是普通混合动力汽车的3年,保险也相应地减少约50%。英国在征收车辆保有税时,对于新购电动汽车,根据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分级征税,排放越少征税越少。
电动汽车的电池重量和整车总重直接决定着其能源的节约情况。为此,部分国家按照整车重量的差别,制定了不同的政策优惠措施。如在美国,1990年通过的《清洁空气法修正案》明确提出减税额度应根据车的总重进行调整,以反映车辆排放减少的水平。2002年出台的《能源政策法》提出,按纯电动汽车总重划分为四档确定不同的减税幅度,购买总重不超过8500磅的纯电动汽车减3500美元,若这种纯电动汽车一次充电续驶里程达到100英里的或有效荷载容量达到1000磅的,可以增大减税幅度到6000美元。
三是走向市场是核心。市场经济体制下,任何商品研发的核心都是走向市场。这点在金融危机后更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2009年4月1日,日本开始实施“绿色税制”,免除消费者在购买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清洁柴油汽车时的多项税收。为鼓励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美国政府将提供总额高达7500亿美元的税收抵免。
市场空间
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于2011年第一季度在全球做了电动车消费者调查,结果显示,半数受访的中国消费者认为自己是购买或租赁电动车的潜在尝新者,而欧洲这一数字为16%、美国为12%、日本为4%。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到2021年,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保有量将达到2000万辆,世界电动汽车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毫无疑问,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也是个全新的产业、全新的领域,未来的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业界专家认为,电动汽车逐渐取代传统汽车将成为趋势,从现在起到2014年是电动汽车市场的准备时期,成熟期应该从2018年开始,到2020年电动汽车将会有自己的品牌。
美国能源信息局估计,到2035年替代型汽车(包括电动汽车、混合动力和柴油车)将占到新车销售的49%。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创业与技术中心的预测更为乐观,认为到2030年,电动汽车将横扫美国市场,占新车销售的69%以上。
此外,从各国2015年产销规模目标来看,美国计划在2015年电动车的保有量达到100万辆。日本提出达到年销200万辆,约占其新车销量50%,其中电动车销量目标为80万辆,这一目标同样非常具有野心;法国计划实现清洁能源汽车累计产量200万辆的目标,这一目标虽然比其他国家低,但相对其目前不足1万辆的保有量来说,决心也非常大。中国提出新能源车销量达到150万辆,而英国的目标相比其他国家而言最为“保守”,产销目标仅为24万辆。
中国机遇
2010年5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要求在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的同时,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全面推广节能汽车等产品,继续做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显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已成为国家和工信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之一,国家为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正在细化各项优惠政策。
我国政府在节能和新能源车的发展规划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混合动力车和新能源车数量达到50万辆;而欧洲汽车工业协会的目标是,到2015年,新能源车占到3%~10%的市场份额,以现有汽车增长速度来计算,这个数字在45万~150万辆之间。
科技部原部长、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说:“发展低速电动车适合中国国情。日本的70%都是微型车,而在我国燃油轿车平均行驶速度约为70~80公里/小时。低速不等于低质,低速电动车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时风集团总经理刘成强说,中国为什么要发展低速电动车产业?从国家大环境来分析,中国是一个人口多、资源少、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的国家。由于传统汽车大量增加,国家新能源需求无法支撑其持续发展,而发展电动车能够解决这一难题。
事实上,不仅我国政府和各大企业看好中国新能源电动车市场,国际上一些国家也对我国新能源电动车生产和销售寄予厚望。
“希望中国的企业能够来荷兰!荷兰是测试电动车完美的地方。荷兰国家面积不大,普通居民一天开车只有20~30公里。中国的电动车制造商如果来到荷兰,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清洁交通,另一方面也可在欧洲建立一个‘试验窗口’。”荷兰皇室的一位成员说,希望中国电动车企业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和荷兰一起打开通往欧洲的大门。
与荷兰一样,加拿大也抱着同样的想法。加拿大安大略省是加拿大唯一有汽车工业的省,这几年该省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推出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计划到2020年,该省每20辆汽车中就要有一辆电动车,为此,该省会给予每位购买电动车的居民6000~8500加币的补贴。该省负责人希望安大略省的优惠政策能让中国企业“动心”,前往投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