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机企业如何“与狼共舞”

发布时间:2014-10-10

  CUBN记者 毕淑娟 北京报道

  2011年,全球农机巨头开启了进军中国的又一轮高潮。全球第一、第三大农机巨头约翰迪尔、爱科均已完成了在中国的全方位布局,而塞迈道依茨—法尔则同山东常林集团建立了合资公司,雷肯、格兰等农具制造企业也已瞄准中国市场。

  面对来势凶猛的国际巨头,2012年中国农机企业如何“与狼共舞”?


  作为曾经的行业黑马和如今的农机巨头,福田雷沃重工无疑已成为国内后起者的标杆和表率。2011年,福田雷沃重工成功推出了200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机,其小麦收割机的行业霸主地位进一步稳固,而玉米收获机、水稻插秧机、大型喷雾机等新产品的成功上市,进一步补全了企业的产品线。已经具备宗师风范的福田雷沃重工,看上去好似已无弱点。然而,就像武侠小说中所描述的,只有对决中的高手才能相互体会到气氛的凶险。

  对于外资的高调进入,福田雷沃重工的感受恰恰是最深刻的。其党委书记梁启荣就表示,一定要正视中国农机制造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中国农机企业跟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体现在很多方面。我觉得要正视这个事情,而不是回避它。”梁启荣说,“研发能力、制造工艺、管理模式是三个主要方面。而归根结底,这些又是人才上的差距。”正确地认识对手和自己,拓展了福田雷沃重工的眼光和胸襟。

  实施国际化战略

  中国一拖无疑是国内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较早的一家。截至“十一五”末,中国一拖已累计出口160马力以上拖拉机上千台,并已在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建立了组装厂,还于2011年初成功收购了意大利ARGO集团旗下的法国McCormick工厂。

  这些动作与成绩清晰地表明,以一拖为代表的中国农机企业正在积极培养、拓展和抢占国际市场,在国际舞台上与国际农机巨头展开竞争。

  中国一拖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朱卫江正是其全球视野的见证者。他回想十年之前刚刚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中国农机工业的春天还尚未到来。当时,要想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唯有选择高价位的进口产品,而国内企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几乎没有什么高端产品。因此,国内外企业正面交锋的情况并不多见。

  如今十年过去了,中国农机化的发展受到全球农机巨头的关注,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而国内企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步。在此之下,国内外农机的技术水平逐渐拉近,价格也逐渐接近,终于到了面对面交锋的时刻。朱卫江认为,农机行业不会出现外资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后产生的令人扼腕的“开放了市场,没换来技术”的现象。

  不怕也不能掉以轻心

  面对国际巨头的先后进入,山东时风毫不畏惧,其副总经理张汉兴说:“国外企业进入中国肯定要有一个长时间的市场消化和把握的过程。而与国外企业相比,我们对国内市场更熟悉,而且有"人和"。”张汉兴介绍说,时风农用车早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树立起了品牌形象,培育了一批忠实用户,农机产品的销售网络基本上与农用车的销售网络相重合,而这是外来企业所不具备的。

  “对国外企业,我们不怕,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希望政府和科研单位能给予企业研发上的一些支持和协助。我们也会做好人才储备等基础性工作,加大研发力度,提高产品加工能力和生产能力,肩负起与国外企业竞争抗衡的"排头兵"责任。”张汉兴如是说。

  冷静对待 勇敢面对

  “国外企业纷纷进入中国,竞争环境会更加激烈,但这是无法阻挡的。我们要冷静对待,勇敢面对。”山东五征集团副总经理苑忠亮认为,国外企业的到来可以让国内企业学到许多新的东西,从而加快提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国外企业对我们价值观的影响是很深刻的。”苑忠亮说,以德国制造企业为例,他们对产品、对用户认真的态度,特别值得国内企业学习。

  五征深知国外企业在制造能力、创造能力和营销能力上要高出许多,目前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企业带来的也都是其相对低端的产品,相对而言,国内企业还有一定的抗衡能力,可一旦短期内国内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转而诉诸中高端产品,那对国内企业来说是很难招架的。“我们要尽量缩短赶超国外企业先进技术、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时间。”苑忠亮说,做好技术储备很重要。

  对此,五征积极与国外企业开展合作,借助合作平台积极提升企业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和服务能力,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提升。

  在竞争中迅速成长

  从一个单纯生产单缸柴油机的小企业,到迅速成长为一个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型多元产业集团,常发集团近年来的发展历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农业装备无疑是常发集团的亮点,目前已形成以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发电机组、柴油机等产品组成的产业链。

  常发农装副总经理武崇道说:“对于民族品牌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没有竞争、站在什么样的平台上去竞争是至关重要的事情。通过与国外先进企业同台共舞,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在市场方面,常发都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也加快了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而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走向世界。”

  竞争的结果取决于自己

  酝酿了相当长时间的奇瑞重工,2011年低才正式亮相。然而其一出手便不同凡响。奇瑞重工选择的几个突破口——精准农业、大马力拖拉机、高性能玉米收获机、插秧机、烘干机等,都是契合未来农机工业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又并不好高骛远。

  对于外资的大举进入,奇瑞重工总经理、党委书记王金富态度比较释然。他认为,外资进来是一回事,发展起来是另外一回事,而农机市场为每个进入的企业都提供了机遇。在这点上,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是一样的。唯有潜心做事的企业,才能立住足、走得远。 “产品、服务、质量、品牌、网络、人才……要做好一个企业,这些方面都要有所兼顾。”王金富说,“国内企业要想做好就应当具备长远眼光,首先不断为企业注入技术和资金,其次应当结合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政策鼓励的方向来制定企业的长远战略目标。”

  目前,奇瑞重工已经签约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同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进行材料、工艺等关键性、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奇瑞重工近期推出的一系列动作,也让业界对其新一年的表现充满期待。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