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头作为一个传统而普通的农具已经用了几千年了。俗话说,“三耕金,四耕银,多耕多耙杂草尽”。锄是作物田间管理的主要农具,它在中耕除草环节中起着重要作用。不过,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锄头,哪个都有三四斤重,挥舞一天真是累得腰酸背疼、手发胀。今年62岁的马俊林是河北省迁安市夏官营镇回辛庄村的普通农民。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老祖宗在锄的设计上有问题:锄面特别宽,阻力特别大。地旱,锄板不入土;地涝,锄板沾土。而且特别笨重,使着特别费力。
从1990年起,不懂设计,不懂煅造技术,只有五年级文化的庄稼汉马俊林,开始向沿用了千年的锄具挑战了。经过多次试验和不断地改进,一种款式新奇的锄头在一阵阵敲打声中诞生了。
省力的燕翅锄
老马打造的这个锄头,在外型上与老式的锄头就不一样,像一支展翅飞翔的燕子。所以老马叫它燕翅锄。燕翅锄减少了锄在运动中的阻力。而且,他在锄板上加了一个分土器,锄地时,土可以从锄板与分土器形成的两个燕翅型夹角中分流一部分,且不粘土,这样又减少了锄板的阻力。锄板底呈“V”字型的,入土深,阻力小,所以,使锄具有入土深、壅土匀、轻便、省力,又能将杂草连根锄掉的特点。
老马对自己的燕翅锄非常满意,于是趁热打铁,一连作了几十把燕翅锄送给村里的乡亲使用。经过大家的体验感受,一致觉得使用这种锄头比老式锄头轻松多了。
玉米棉田专用锄
可没过半个月,老马的锄头出事了,有人找上门来说,燕翅锄在玉米生长的后期就发挥不出优势了,而且锄不了玉米底下的草。如果要锄掉玉米植株旁边的草,很容易伤到玉米的根。
原来,玉米的行距大,燕翅锄锄板小,效率低。另外燕翅锄锄板呈“V”字型,在行距田里使用,显得锄草不稳,而且两个燕翅夹角小,不易锄掉玉米根部的杂草。这件事给老马很大的触动,他意识到发明新式锄具不能只单纯地考虑轻松省力,还要考虑不同作物的种植密度。
可是什么样的锄具既轻松、省力,又能适合不同作物的种植密度呢?老马想了很久,也没有找到两全齐美的办法。后来,老马想到了另一条路子,那就是在专用锄上下力气。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玉米专用锄具在老马手里打造出来了。这种锄改进后,入土深,松土细,玉米根底下的杂草也能统统地锄掉了。这种锄具不但可以在玉米田里使用,而且在棉田里使用效果也很好。所以老马给这种锄具起了一个名字,叫玉米棉田专用锄。
花生专用锄
花生是迁安市主要农作物之一。在给花生中耕除草时,家里有牲口的农户就用这种当地人称为耠子的小铁犁。而家里没牲口,没耠子的只好挥大镐了。用耠子锄花生要比用镢头速度快,省时,省力。可马俊林却对这使用了几千年的耠子很不满意,因为这种方式很不利于花生生长,能造成花生减产。动了一番脑筋的老马就打造了一种松土不压蔓,壅土不伤果枝的新锄具——花生专用锄。
一般花生种植行距为30厘米,而老马把这种锄的锄板宽度设计成15厘米,锄板小了,不管是松土,还是锄草,都伤不着果针、果蔓。锄板的高度是5厘米,锄板基本是在土中穿生,上面4厘米高的分土器能把土块击碎,所以,这种锄具不但能除掉田间杂草,还能使土壤变得松、软、细,利于作物生长。老马说,这种花生专用锄,只有八两重,用起来比较松,与镐相比,劳动效率提高了一倍。
老马搞新农具发明,经验是越积累越多,越干越来劲,于是他注意在每个耕作细节中寻找自己的创造空间。这种花生播种插孔器就是他发明的。用这个花生播种器效益能提高一倍,而且播种深度基本一致,行距株距都能保持整齐。
清除地膜的耙锄
地膜覆盖虽然是丰产栽培的一项新技术,可是使用时间一长,农田里地膜的残留量逐年增大,土壤污染日趋严重。按照老马的话说,这些残留在地里的地膜不渗水,不透气,影响作物的生长,而一般的农具很难将地里的农膜清理出来。于是,老马自己研究了一种耙锄,来专门对付地膜残片。它的宽度是16厘宽,齿长14厘米,是钢齿,齿特别锋利,一锄下去就能清除田间的地膜。实际上,这些锄具都很简单,改变了它们的形状,作用效果也就不同了。
树木修剪锯
马俊林是一位很执着的人,又是位充满激情的老人。他用这种执着与激情不断地琢磨出一件件新式农具。给树整型剪枝,一般都要搭梯子、爬树、用斧子砍,这样做不但效率低,而且还很危险。而老马不用搭梯子,也不用爬树,利用他自己发明的树木修剪锯,站在地面上就把几米高的树枝给搞定了。老马发明的树木修剪锯,没有多大的科技含量,就是用几节铁管将锯把延长了,可这一延长,就弥补了人身高的不足,免去了搭梯子、爬树之苦,而铁管自身的重量,迫使锯齿紧贴树木运动而不弹跳。用这种树木修剪锯来修剪树木,既安全又方便。
牲畜灌药器
牲畜与人一样,也会感冒、发热、拉痢疾、中毒。家里的牲畜病了,需要灌药。很多人的做法是把牲畜捆绑起来,强行往牲畜的嘴巴或鼻孔里插管子,一直插到胃里,强行灌药。这样既费事,又会对牲畜造成伤害。针对这种情况,老马又发明了一件东西——牲畜灌药器。它由铁管和两个支架组成,铁管直接穿入牲畜的口腔中,铁管压住牲畜和舌头,以防咬破胃导管,将胃导管穿入,快速灌药,减少对动物的伤害。
马俊林,一个普通的农民,他虽然只读过五年书,却有十七项新型农具发明专利。虽然他不是铁匠,却煅造出了几千把各式新型锄具。他非常执着地走上了创新发明之路,而且这路越走越宽,为乡亲们开发出了许多轻松而实用的农具,帮助乡亲们高效省事的完成田间工作,让老乡们真正感受到发明创造给大家带来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