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小峰(左一)的小工艺品吸引大家参观。
通讯员王剑峰 刘飞 王志军
几十根雪糕把,两个易拉罐,再加上一截再平常不过的木棍,经过加工,一副木制驮桶就展现在了面前。驮桶,如今的孩子们鲜有人见,就是生活在农村的成年人,也只能记得大概。可是,年逾古稀的韩小峰不仅没忘,还把这些已经被“淘汰”的农具一件件还原了出来,而且“性能”也不减当年。
说起做这些手工艺品的初衷,韩小峰说:“很久以前,爷爷和别人一起搭伴,从平凉用推车子推着蜂蜜,赶四五天路到兰州换成水烟,再推回来到平凉卖。虽然说当时的推车子非常普遍,可是先辈们为了生计,辛苦劳作的场景在我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现在条件好了,不用像先辈们那样劳累了,但看到先辈们用过的各种农具,我仍然感到非常亲切,也更珍惜现在的生活了。”
韩小峰今年71岁,家住崇信县滨河路。2003年从崇信县农机局退休后,潜心复原先辈们用过的生产工具。凭借着自己多年和机械打交道的经验,他反复研究,做成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微型农具。
面对一件微型耧,他解释说,耧前面由牲畜牵引,人在后面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上坡的时候人要用力推着,下坡的时候要拉着些,要不然就耕得太深,里面的小木槌左右摆动,打散种子,以便匀称的播种。他说:“这可是现代播种机的前身啊。”
老韩的手工艺制作一直坚持变废为宝的原则。“有一年夏天,县文化广场上搞活动,看完节目我正准备往回走,当时清洁工正在打扫广场,扫了一大堆雪糕把。我细心一看,哎呀,雪糕把木质不软不硬,大小规格整齐一致,在哪里找这么合适的材料啊。”说起捡废品,老韩脸上布满童真。有了“淘宝”经验的老韩处处留心,雪糕把、易拉罐、装修材料边角废料、一次性筷子、烤肉串的扦子,只要是能和制作沾边的都不放过。
韩小峰的工艺制作已经初具规模,小到犁、耱、碌碡,大到八宝玲珑塔、近代农村院落,近200件大大小小的手工艺品,摆了满满一房子。最近,韩小峰又萌发了一个心愿,他想把自己多年制作的工艺品全部捐给即将建成的崇信县文化馆。届时,自己还要亲自为参观者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