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整地机械行业面临转型升级(下)

发布时间:2014-10-10

    耕整地机械发展趋势

  为了适应农作物耕作的要求,农业环境的多变性,农村经济水平的多层次,我国耕整地企业不断融合先进设计和制造技术,向大型化、功能化、智能化方向稳步推进。

  向宽幅大型化发展。农业技术和农业工程技术协调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土地集约和农业技术集约化程度。为适应农业规模的提高,大功率拖拉机及配套耕整地机械进一步向大功率、宽幅、大型化发展。独占知识性技术构成了耕整地机械的主要价值,成为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100马力功率段拖拉机近年来一直保持着刚性需求,200马力以上功率段拖拉机产品制造技术逐渐成熟,380马力功率段拖拉机已经实现批量销售,为研发、制造、配套相应的大型联合整地机、液压翻转犁、重型圆盘耙等宽幅大型耕整地机械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向复式功能化发展。复式作业和联合作业机械不断发展。耕整地机械将由过去单一功能的机具进行多次作业方式,集成为数道工序合并到一种机具上,通过一次作业完成,达到了充分利用功率、降低油耗、节约劳动时间、减少土壤压实的效果。传统的旋耕机围绕不同区域农艺要求,通过和灭茬、起垄、镇压、施肥、深松等功能的有序组合,形成不同的复式农机产品,功能和效率得到进一步加强。多功能联合整地机、浅翻深松机等新机具有望占领部分传统机具耕作领域,成为耕整地机械的新生力量。

  向高效智能化发展。创新和智能设计理论和先进制造方法得到广泛应用,耕整地机械进一步向控制智能化、操作自动化发展。随着土地进一步集中,农业经营规模扩大,高效率、安全化、舒适化和自动化成为用户的迫切需求。耕整地机械产品正积极使用田间信息快速获取技术,运用不同规格激光控制平地技术,构建耕整地机械数字化计量技术及作业状态信息技术,进行精确化作业,形成现代化耕整地机械装备自动化控制体系,实现现代农业机械的技术水平提升。各类机具与主机的悬挂连接装置趋向智能化。铧式犁采用液压旋转双向犁,在智能化控制下进行往返作业,减少了空运转时间,节约了燃油资源。

    耕整地企业应把握的机遇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支农惠农政策、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持续增收、耕作模式创新、用户购机愿望提高等诸多利好要素的相互作用下,我国耕整地机械继续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是创新内外经营模式。企业要在统筹经营环境、资源确立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注重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开发利用,不断获取企业所需的稀缺、先进资源提升核心能力,坚持自主创新,升级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商业模式,通过重组、并购和战略联盟等方式加强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研发机构的战略合作,接轨国际水平,引进技术、工艺、加工设备及管理理念等,研发制造耕整地机械中高端产品,带动产业技术突破、产品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

  把握产业发展机遇。《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和《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发展农机新兴产业进行了战略性和全局性部署,为未来持续健康发展进行了提前布局和定位。耕整地农机企业应把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将发展战略融入到国家战略之中,紧紧抓住惠农政策机遇,积极推动战略转变,稳步提升能力建设,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结合保护性耕地、旱作农业、深耕深松、复式作业、生态农业等实际状况,加快调整耕整地机械产品结构,加强机械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发展市场前景看好、用户需求较大的新型、大型产品,推动耕整地装备机械向大型化、广度化、成套化、智能化、精准化发展。

  开发先进适用产品。目前,国家正积极推进保护性耕作工程、节水抗旱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和万顷良田工程,部分地区土地集约速度加快,不断调整农业结构,改善耕作模式,对适用先进产品的持续保持着明显的刚性需求。一是满足客户诉求。将企业制造能力和产品资源融入用户需求之中,加强市场、客户体验,将用户的购买、使用需求落实到产品上,大力推进营销、研发、采购、制造等端到端一体化,进行业务突破、能力提升。二是实现和农艺的融合。耕整地机械和农艺融合的程度,直接决定产品的功能、性能,这就要求耕整地农机企业在设计时就要和不同区域农艺部门沟通合作,使农机农艺相互适应、协同发展。三是提高产品经营能力。产品的经营能力直接决定产品的生命力。在冬麦区旱作耕整地机械平均年耕作10天左右,东北区域春耕和秋收耕整地约耗时40天左右。用户购买、使用耕整地多用于经营,使用期间产品的质量及效率决定着当年的经营效益。这就要求耕整地企业研发、制造出高品质、高性能的产品,加上快捷的服务,以满足经营的需要。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