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流通企业正面临十大发展机遇(上)

发布时间:2014-10-10

  与农机制造业相比,农机流通业显得很“弱小”。国内农机制造企业已经有产值近300亿元的企业,而规模最大的农机流通企业2011年销售收入才达到50多亿元。这与工程机械行业、汽车行业不一样,在这些行业内已经不乏数百亿元级流通企业。

  农机制造行业集中度已经初具规模,而流通行业仍是一盘散沙,区域性垄断造成的低效率仍是行业的主要问题,所以说农机产业仍属于“制造业驱动”阶段,以生产为驱动的产业是一个低效率的产业。随着国内农机供需关系由“短缺”进入“过剩”,供大于求状态下由制造企业主宰的时代即将结束,而由需求带动的“流通主导”时代即将到来。

  与此同时,在国内农机产业向纵深发展、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逐步完善与不断调整、土地改革所引起的用户结构深度变化、跨国公司加快布局所引起外资品牌与自主品牌的剧烈对抗等都将影响农机流通业未来方向和竞争格局,同时行业的变化与动荡也将为农机流通企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普惠制补贴带来的机遇

  今年一些省份已经开始尝试农机购置补贴普惠制,明年的实施范围将会扩大,普惠制时代即将到来。

  普惠制模式下,“看得见的手”对供需影响将逐渐减弱,政策将逐渐让位于市场需求,供需之间将直接对话,农机终端流通环节将重新活跃。流通企业将从“一门心思”紧盯政府项目资源变为“全心全意”探寻用户需求。市场意识的回归也将经历一段“痛苦”的转型,因为相对于市场的纷繁复杂和瞬息万变,农机部门是比较容易“摆平”的,在转型的过程中,市场基础较好,网络建全,用户基础牢固,终端拦截能力强的流通企业将得到新生,而原来投机性质,没有渠道分销能力的“关系营销”流通企业将被淘汰掉。

  今年的市场上已经出现端倪,湖南等地开始全价购机和直补后,用户不再听农机推广部门的“指导”,开始按自己的意愿购买农机具,品牌知名度高,口碑好的农机产品销量增加,同时用户也愿意到产品种类齐全,服务好的门店去选购,反过来,知名品牌企业也在考虑如何更好的与实力强、市场基础好的流通企业合作。

    后市场时代带来的机遇

  预计到2015年国内大中轮拖保有量将超过550万台,联合收获机超过200万台,高速插秧机100万台,国产和进口大型复式作业机具50万台(套),其他一些经济作物、特色农作物机具产品保有量也将大量增加,随着这些产品三包期结束后进入大修期,农机产品的后市场时代必然会提前到来。

  据国外的经验,汽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装备前后市场的利润比例为3∶7或4∶6,国外成熟的农机市场,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除从产品首次销售上赚到第一笔利润外,在销售后还要以通过提供金融服务、培训、保养与维修、配件销售、装饰、美容、再制造、再流通、旧车回收拆解等环节,赚到剩下的六到七成的利润,所以从前后市场利润比例看农机后农机完全是个“金矿”。

  在供不应求时,企业最关注的是新产品销售,通过新产品销售就可以获取可观的收益,随着农机保有量的增加,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将减少,企业从新产品上获得的收益将减少,而随着保有量的增加,在服役期的机器对各类服务的需求将快速增加,这时农机市场将由前市场主导转向后市场主导。

  事实上国内农机后市场商机已经初步显现,由于补贴资金逐年增加,农机产品销量增长过快,农机服务能力远远跟不上销量的增长速度,服务短缺的矛盾已经开始现出。按社会分工,农机流通企业承担着绝大部分的服务职能,所以后市场时代的来临将为农机流通企业创造难得的商机,而这种商机所蕴涵的利润将是单纯销售新产品的2~3倍,按专家的观点,目前我国农机后市场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品牌与规模,面临“谁抢占先机谁就掘得第一桶金”的机遇。

    二手设备再流通带来的机遇

  在成熟的农机产业,新产品市场和二手设备市场应该是共同存在,且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新产品销售为二手设备市场提供了物质基础,二手设备流通市场为用户解决了后顾之忧。二手农机流通市场如果是健全的,流通无障碍的,将促进新机器的销售,否则会在流通环节形成“血栓”,阻止新产品流通,影响企业正常的发展。

  据笔者对国外成熟的农机市场观察,国外实力较强农机代理商、经销商的卖场,几乎都有二手农机展厅或交易中心。

  当前我国二手农机设备的流通远没有形成市场,也没有成熟的运作模式,市场尚处于萌芽阶段。从制造企业看,企业只关注新产品的销售,对于二手产品回收、再制造、再流通问题鲜有人考虑,所以在营销策略、流程设计上并没有把二手设备考虑进来,流通企业主要精力仍是放在与国家农机推广部门的沟通上,争取到更多的指标和及时收回项目款才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目前也无暇考虑二手设备流通业务。

  其实发展二手农机流通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和促进社会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更重要的是二手农机流通可以为流通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

  50年的发展,尤其是2004年国家实行农机补贴政策后,拖拉机、联合收获机、高速插秧机等农机产品社会保有量快速增长,为农机再制造提供了物质基础,国内大中轮拖、联合收获机等大型,高附加值的农机设备保有量在快速增加,在这些机器进入更新淘汰期,农机二手流通业务的商机将逐渐显现。

  另外国家支持推广的农机产品再制造项目的推进和各地已经陆续展开的农机以旧换新业务也将为农机二手设市场提供丰富的设备来源,有了稳定的设备来源,二手农机流通有形市场将很快形成规模。

  对于农机流通企业,可以从二手农机的回收、销售、服务、提供金融担保等环节中得到二次的收益,另外最主要的是如果农机流通企业有完善二手农机销售业务,一是可以丰富企业的经营内容,二是能在用户以目中树立负责任的形象,有利于产品的销售。

    跨国公司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

  国内农机产业已经具备“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特征,目前国际知名农机制造商几乎悉数进入了国内农机市场,但从外资在国内的产值、经营规模看仍然很“小”,所以说当前的中国市场只是外资品牌产业发展桥头堡,还不是其核心市场,等同于跨国公司的组装车间,另外从产品上看,跨国公司对国内市场采取“歧视”政策,其最新产品和先进技术并没有引入中国,他们在国内使用的技术和推广的产品往往是上个世纪末水平。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内农机需求结构的升级,及对中国市场需求环境的适应,跨国公司必将研发中心、配套产业链、营销中心、金融中心、服务中心等环节转移到国内市场,届时中国市场将真正变成跨国公司的业务运营中心,中国市场也将成为跨国公司核心市场。

  跨国公司将主要业务转移到中国境内后,必然要选择在中国最有实力的代理商或经销商来承担其产品的流通,与自主品牌相比,外资品牌产品质量可靠,品牌号召力强,利润可观,对国内流通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谁能争取到这些品牌的全国代理资格,就意味着相对轻松的市场推广和很高的利润回报,所以说外资品牌的产业转移将为国内流通企业提供腾飞的机会,但是外资品牌的眼光一定不低,只有全国一流的流通企业才有与其合作的机会,“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吃下外资品牌代理这颗“铜豌豆”,还得有一个“好牙口”。

    大客户营销时代的机遇

  2011年国内土地流转率达到16%,预计到“十二五”末期,国内土地流转率将达到30%~40%,当前各地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土地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少数人手里流转。据报道,一些地方已经出了经营面积达6万亩的农业合作社,经营面积上千亩的合作社已经数不胜数,这些农业合作社与提供农机作业服务的农机合作社一起,已经初步具备了大客户的基本特征,这些大客户与国内的农垦系统、兵团、农场的需求特征有相似之处。

  与个体用户相比,大客户属于专业型的用户,具有批量采购,面大量广、专业化购买,议价能力强、个性化需求,订制产品的特点。

  随着大客户势力的增强,农机市场今后的供需力量将发生彻底的变化,农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将与农场、兵团、农垦系统等大客户一起逐渐成长为农机市场消费的主流势力。流通企业将由原先“大众营销”模式转向“大客户营销”模式,面对这种发展趋势,流通企业可能将彻底改变现有的销售模式与渠道分销模式,要采取专家式的跟踪服务,要重视这些用户的需求特点,密切跟踪其需求发展,根据大客户的需求提供订单式的产品与服务。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