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脱粒机耄耋老人用技术换劳力
他年届80高龄,每到秋收时节,却带着自己改良的脱粒机帮别人脱粒,靠技术挣钱。他一生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极尽节俭,却在农机改良发明上出手“阔绰”,一花就是上万元。
他,就是邓少舟,南川区太平场镇河沙村一位普通的老农。
单筒改双筒 省时一大半
近日,笔者来到邓少舟家,见识了他的改良脱粒机:外形和普通的稻谷脱粒机差不多,不同的是,放稻谷靶子的地方,一般的脱粒机是单筒,而老邓却通过琢磨,改良成了双筒。
“以前的单筒脱粒机一分钟大概可以脱10个谷靶子,一天最多能脱3亩地的稻谷。我改良过后,比原来要快一倍多,一天能脱7亩多地的稻谷。”邓少舟有些自豪地说。
“就这么简单吗?”笔者不禁有些好奇,邓少舟的改良看似毫不起眼,听上去也并不传奇。
“就是这么简单。”邓少舟面带笑容,“其实改良这些东西就是要靠敢想,要善于琢磨、善于发现,当然,去单独购买一个脱粒筒并把它准确地安装上去,使两个筒能同时正常工作,我也试验了很多次。”
就爱搞改良 技术换劳力
除了脱粒机,老邓还将家里买来的微耕机也做了少许改良。他说,买来的微耕机耕刀角度不适合当地的土地,使用起来费劲。于是,他将原有的耕刀弯曲度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了修改,“这样一来,就更适合我们这里的土质了,耕作起来也很省力。”
搞各种发明改良,源于老邓想用更少的劳力做更多的事情。“我出生农村,就爱和土地打交道,就爱种点东西。在种地的过程中,我发现机械化是省时省力的一大法宝,特别是现在的农村,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了,在家种田的都是些年迈体弱的人,机械化是必然的。而我这些发明,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更方便、更省时,我这就是用技术来换劳力咯。”邓少舟朴实地说,这些年,他为琢磨各种各样的小发明、小改良已经花去了上万元,可是他毫不后悔、乐此不疲。
如今,虽然已经年迈,邓少舟还是喜欢带着他的脱粒机帮相邻脱粒,看着他们方便快捷地颗粒归仓,邓少舟心里分外满足。
通讯员 余凛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