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实现快速发展,对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粮食生产、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发挥了重要的装备支撑作用。但受土地分散经营、技术水平低、科研投入少等制约,目前我国农机装备存在结构不合理、高端农机过度依赖进口、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弱等三大“瓶颈”,制约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亟待早日破除。
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 存“三多三少”问题
农业部农机化司科教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特别是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生产的机械化率大幅提高,为业稳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装备支撑作用。但我国农机化的总体水平不高,尤其是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仍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第一、产业集中度低,小企业多,规模以上企业少。河北省宁晋县大陆工业开发区大陆村市场是全国十大农机市场,聚集了300多家农机生产企业。但记者采访了解到,年产值在几百万元的企业占到总数的七成左右。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树君说,我国是世界第二大农业装备制造国,现有农机企业近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1832家,但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工业总产值仅相当于美国约翰迪尔一家企业。具备研究能力的企业不足200家,仅占规模企业的10%。
第二、农业机械总量大,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少。如农机大省河北拖拉机保有量为168.8万台,大中型拖拉机仅为19.7万台。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梁启荣说,在动力方面,目前国产大马力拖拉机主要集中在90—120马力,最大马力只有福田雷沃刚研发出来的320马力,而国外的大马力拖拉机已经达到500马力以上。
第三、分散经营制约农机化发展,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河北省农机局局长张连才说,从河北土地的经营规模看,户均耕地平均7-30亩不等,分散经营的土地,形成了不同的种植模式、种植品种和管理办法,到2009年底,全省土地流转只有5%左右,制约了大规模机械作业的可能。
作为全国农机化水平较高的省份,山东现有各类配套机具407万台套,根据拖拉机保有量,机具配套比为11.64。“但与国外农机具配套比一般在14以上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很多拖拉机都用于跑运输,而非农业耕种。”河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系主任张晋国教授说。
高端农机过度依赖进口 与国外技术差距大
调研发现,我国农机产品总体技术水平包括自动化、智能化、全程化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多位农机专家和农机企业负责人表示,我国农机产品技术水平至少落后国外30年,特别是高端农机产品过度依赖进口,威胁粮食生产安全。
农业部科教司调研员张振华说,目前我国大型农业机械装备依赖进口,70%以上的先进农产品加工成套设备依赖进口,大多数国产农机产品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水平。据了解,黑龙江、新疆等地使用的大马力拖拉机、大型玉米联合收割机、采棉机等很多都是从国外进口,价格昂贵。
多次到国外考察农机市场的河北农哈哈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焕民说,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激光平地仪的应用十分广泛,比人工平地效率更高、更加准确。GPS定位在国外拖拉机的应用也很广泛,国内应用却很少。国外播种机都有漏播、重播等自动监控,我国也在初步尝试研究,但可靠性难以达到国外标准。
调研发现,在高端农机依赖进口的背后,暴露的是国产农机作业效率低、精准农业技术差距大。在施肥方面,国外都在搞液体定量施肥,我国还是散施,肥料利用率不到40%,与发达国家相差一倍。
近年来,跨国农机巨头还纷纷在国内独立建厂或收购国内企业,加快占领中国市场。如全球最大农机企业美国约翰迪尔,先后组建了迪尔佳联、迪尔天拖、迪尔宁波奔野3家生产企业和1家技术中心,并由主要开展收获机和拖拉机业务,向农机具等全方位拓展。全球第三大农机巨头美国爱科集团在江苏常州和黑龙江大庆独资建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去年又收购山东大风80%股权;日本久保田、德国克拉斯等企业也加快在中国布局。
李树君说,我国高端农机过度依赖进口,一方面挤压了国内农机企业的生存空间,削弱了民族农机产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大型农机装备受制于人,且进口装备垄断价格使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值得警惕和反思。
低端产品过剩仿制成风 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弱
由于行业进入门槛低,不少农机企业特别是小型农机企业缺乏研发能力,主要依靠仿制国外和国内知名农机企业产品为生,质量参差不起,散乱无序的低水平竞争,制约了农机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在山东一家农机企业生产车间,两台并排摆着的山药联合收获机,外观一模一样。“国内山药收获机很少,这台是我们专门花了十多万元从日本引进的,另一台就是参照人家刚仿制出来的,还没有批量生产。”谈及仿制,企业负责人并不避讳,“这家日本企业已有100多年历史,仅一个用于保护收获机刀具的保护性螺丝就卖到23元,可与制造飞机的螺丝通用,仿制出来的质量绝对比不上人家。”
河北雷肯农业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冯顺安也一肚子苦水,他在去年参加一个全国性的农机展,发现有17家玉米收获机制造企业把从雷肯公司购买的收获机换了个牌子,堂而皇之放在展会上销售,令其至今气愤不已。“企业花了五六年开发出一款新产品,别的企业买回去一台就开始仿制,给我们的销售带来不小的冲击。”
冯顺安说,农机行业进入门槛低,全国生产小麦收割机的企业至少有50多家,但小企业占到60%,有的一年只生产三四十台,但卖的价格比正规企业每台便宜一两千元,低水平的价格战扰乱了市场。
调研显示,受农机行业利润薄、研发人员缺乏等因素制约,很多农机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很少,原始创新乏力,制约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据农业部介绍,在农机领域,国内企业的授权专利只占9.5%,在绝大部分领域很少拥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能力。
河北圣和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旋耕机,排在国内旋耕机企业前三位。“企业年产值5000多万,但利润只有不到3%。全厂有200多人,技术员只有十几个,且都不是科班出身,多是有经验的老工人。每年用于研发的投入只有十几万元,自主研发能力很弱。”公司董事长王新芳说,由于工资待遇没法给得高,企业多年没进过大学生了,缺乏高素质的研发人才。
专家指出,当前我国依靠地、水、肥等资源要素投入增产受到的约束日益增加,且必将难以为继,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挖掘我国粮食增产增收潜力的现实选择。目前,我国农机行业整体薄弱,内生动力缺乏,特别是以自动化和智能化为引领的高端农机技术产品及其核心零部件、特殊材料长期依赖进口,导致主要粮食产区的机械化作业一味靠引进国外产品支撑,给粮食生产安全带来巨大潜在隐患,已阻碍现代农业发展,亟待早日破除发展桎梏。(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