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三多三少”问题
小企业多,规模以上企业少。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树君告诉记者,我国农机企业近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1800余家,但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工业总产值仅相当于美国约翰迪尔一家企业的总产值。
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少。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梁启荣说,在动力方面,目前国产大马力拖拉机主要集中在90~120马力,而国外的大马力拖拉机已经达到500马力以上。
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河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系主任张晋国表示:“作为全国农机化水平较高的省份,山东现有各类配套机具407万台套,根据拖拉机保有量,机具配套比为1∶1.64,在全国已属较高水平,但国外农机具配套比一般为1∶4,相比来说,我国仍有很大差距。”
与国外技术差距大
农业部科教司调研员张振华告诉记者,目前我国70%以上的先进农产品加工成套设备依赖进口,大多数国产农机产品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
多次到国外考察农机市场的河北农哈哈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焕民介绍,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激光平地仪的应用十分广泛,比人工平地效率更高、更加准确。国外播种机有漏播、重播等自动监控,我国也在尝试研究,但可靠性难以达到国外标准。
低端产品过剩,仿制过多
谈起被仿造,河北雷肯农业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冯顺安一肚子苦水:“企业花了五六年时间开发出一款新产品,别的企业买回去就开始仿造,给我们的销售带来不小冲击。”冯顺安去年参加由国家主管部门主办的一次全国农机展,发现有17家玉米收获机制造企业把从雷肯公司购买的机器换个牌子,堂而皇之放在展会上销售,让他气愤不已。
冯顺安说,农机行业进入门槛低,全国生产小麦收割机的企业至少有50多家,但小企业占到60%,有的一年只生产三四十台,但卖的价格比正规企业每台便宜一两千元,低水平的价格战扰乱了市场。
河北圣和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旋耕机,排在国内旋耕机企业前三位。“企业年产值5000多万元,但利润只有不到3%。全厂有200多人,技术员只有十几个,且都不是科班出身,多是有经验的老工人。每年用于研发的投入只有十几万元,自主研发能力很弱。”该公司董事长王新芳告诉记者,由于工资待遇低,企业多年都没有进过大学生了,缺乏高素质的研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