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拖市场仍将保持稳步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4-10-10

  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促进了我国农机市场的稳步、持续发展,使大中拖市场销量不断创造新高。今年上半年,大中拖国补销量达到22.2万台,同比增长18.7%。有关人士分析认为,2013年拖拉机市场将出现动力增长、销量稳增的趋势,大中拖市场仍处于稳步发展期。

  政策继续给力 结构调整加快

  2013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17.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政策引导对新型、大型农机产品倾斜力度加大,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200马力以上拖拉机等产品单机补贴限额继续提高,为农机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研发先进实用产品提供了目标和方向。
  从产能上看,我国大中拖产品制造主要集中在中国一拖、雷沃重工、东风农机、约翰迪尔等企业,占据着主要份额。从销售区域上看,大中拖销售主要集中在东三省、新疆、冬麦区等市场需求较旺的省区。市场销量逐渐向优势品牌和品质、技术类产品聚集,呈现出明显的产业聚集征兆,未来的产业将进一步集中。从产品结构看,功率段需求不断发生新的变化,25~40马力拖拉机依然处于主导地位,是行业销量最多的机型,占行业总销量的38%左右,成为今年市场最热销的产品;40~70马力、70~100马力、100马力以上行业占有率分别为30%、22%和10%;受土地集中、农机合作社功率上延影响,130~140马力拖拉机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成为大轮拖发展新的亮点,未来趋势继续看好。

  发展前景看好 市场稳中有升

  尽管有专家根据上半年大中拖的市场表现,预计全年销量将有7%左右的增长空间。但从新的发展目标看,大中拖作为农业机械的主要动力,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与商机。

  业内人士认为,今年市场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全价构机,刚开始一些用户有等待观望心理,随着理解程度的不断提高,相应的需求会在下半年实现;部分区域出现春涝,购机需求后移。二是尽管全年补贴资金与预期目标减少,但总量上看仍保持稳步增长趋势,大中拖作为重要的补贴种类之一,受政策拉动和刚性需求影响,仍具有较强的增长动力。三是大功率拖拉机经营能力不断提高,农机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用户需求增加。预计,下半年100~150马力拖拉机将有较好的表现。

  我国耕种收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仍处于中级阶段,国家对“三农”的补助不断加强,用户对“三农”机械化需求仍然十分强烈。这些因素仍将推动大中拖保持继续增长的态势。我国的大马力轮拖取得了较大成就,产品品质不断提升,与国际水平差距不断缩短,形成了啮合套换挡、同步器换挡和动力换挡拖拉机等系列产品制造的能力。

  近年来中国一拖、山东五征等为代表的企业通过实施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使大马力动力换挡拖拉机在质量、性能、技术等方面接近国外同类先进产品,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具有强劲的发展能量支撑。中轮拖主要受小轮拖升级换代、水田用户、丘陵山区等用户需求影响,继续保持增长趋势。作为适应我国国情的成熟农机产品,凭借着广度适应性和高性价比的特点,不但在国内热销,而且在国际市场也取得了一席之地。除传统地区外,在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企业中轮拖产品份额不断增加。特别是东风农机,在国际市场开拓方面成绩斐然。

    提升品质 推进品牌制胜

  业内人士指出,面对产能过剩、竞争激烈、转型加快的大中拖产业,农机企业要实现自身发展目标,应把握好利好因素,主动推进品牌、品质等竞争策略,谋划新布局,实现新发展。

  一是构筑品牌优势。实施品牌战略,统一品牌管理,扩充品牌内涵,打造品牌竞争力。将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以及管理、技术、规模、价值观念、形象特征等多种优势集合成品牌优势,不断加大品牌的传播和价值的传递,努力构筑用户认知的品牌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

  二是持续品质提升。对标世界先进水平,提高产品在节能、环保、操作性、舒适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投入,构筑比竞争对手更加独特的产品差异化价值,不断提升产品的经营能力,用高质量、高可靠性的产品吸引用户、满足市场。

  三是创新渠道管理。建立起高效、互动国内渠道,按照市场实际情况,实施渠道下沉与精耕细作。根据企业实力,结合农机公司、农机大市场、农机超市、连锁经营等特点,推进专营店、专卖店、品牌店相互支撑,整机销售、备件供应、服务维修等为一体的销售体系。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使遍及全国的客户服务请求、业务咨询、服务资源调配、服务过程跟踪、服务质量评价等环节能够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四是实施高效促销。市场促销已经成为农机企业推销产品的重要手段,农机企业应认真梳理、总结自身资源和能力优势,通过产品推介、产品展览、让利促销、服务促销等活动,实施比竞争对手更具竞争力的促销策略,宣传、提升企业形象和产品影响力,不断增加企业的产品销量,实现自身发展目标。

  五是打造人才团队。高素质人才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桥梁。我国新兴企业的快速发展的客观规律已经证明,推动的主要因素就是高素质的人才团队。多方式、多渠道培养企业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农机企业应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实行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重点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和团队来华工作。尊重专业特长,宽容创新失误,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