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创新开辟中国农机国际化新道路

发布时间:2014-10-10

  nongjx导读:跨国巨头在国内市场兴风作浪,而在海外市场,自主品牌企业仍停留在低端产品贸易阶段,价格低廉、没有服务成为海外客户对中国产品的普遍印象。“传统的产品出口贸易模式已面临瓶颈,要实现真正全球化发展就要通过模式创新,从‘质’上实现突破,围绕科技、品牌、商业模式等全面提升全球化发展的‘含金量’,走一条创新之路。”
  
  聚焦需求创新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2012年,中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达到3382亿元,连续八年平均增长超过20%,成为全球第一大农机市场,第二大农机装备制造国家。在看到中国农机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大而不强、技术创新能力弱、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关键领域配套产业层次低等问题也凸显。仅从品种看,欧美农机品种多达7000余种,而我国仅是他们的二分之一;从可靠性方面,我国主要农机产品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是国外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的差距就更不用说了。
  
  依靠传统发展模式已经不可能,必须着眼于解决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全过程机械化。“科技改变世界,智造成就未来”,中国农机应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充分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经验,走一条不同的创新发展之路。”
  
  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的模式创新
  
  2013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事业的战略部署,意义十分重大。
  
  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农业形态,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全面实行现代经营管理为本质特征和主要标志的发达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对金融提出了多元化的需求,也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金融机构要主动适应现代农业特征,增强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加大投入、加快创新,着力做好金融服务工作。
  
  创新推动中国农机产业升级
  
  一个农业装备企业能不能做强、做大,是否可持续,主要看企业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我们农机历史上从‘小四轮时代’到‘跨区作业时代’,再到‘主要粮食作物种、收全面机械化’,实际上都伴随着创新过程。实践证明,创新是农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国内农机企业可以保持同国外专业农业装备企业进行战略合作,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资源,进行国内适应性开发,不断提高国内农机产品技术水平和产品品质。
  
  在中国,“农机农艺融合”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要解决“农机农艺融合”这一瓶颈,必须充分发挥农机生产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通过大力推进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内涵,对“农机与农艺相融合”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密集攻关,才能不断提升机械化生产水平,助推中国农业向着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升级、迈进。
  
  结语:除了创新模式的探索,农机企业务必要做到坚持国外、国内两个市场同时抓,农业装备、粮食装备两大业务一起做;在市场战略层面,坚持以中国为根据地,在市场布局上,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