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通常是零部件技术先行,零部件企业不断研发新技术,推动主机企业产品升级换代;而国内农机零部件企业大多处于主机企业‘加工车间’的状态,主要满足主机厂的既定要求,企业规模小,研发能力普遍较弱,没有能力做到与主机同步开发。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制造能力还多集中在低端产品上,自主品牌缺失和零部件技术开发力量薄弱的问题普遍存在。液压驱动部件、动力换挡变速箱、电控液压提升器、大转角前桥、电控系统及元件等高端关键零部件还无法市场化,是整机创新的一个瓶颈。这个格局不改变,就很难扭转零部件的弱势地位。”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陈志在日前召开的2013中国农机零部件峰会上表示。
农机整机与零部件在产业链中属于上下游关系,零部件业务占到了整车质量和成本的70%~80%,但是长期依附于农机整机的发展,使得农机零部件企业缺少足够的市场竞争压力,企业研发动力不足,效率较低,与农机整机尚未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健康高效关系。国内的零部件企业生产制造水平普遍不高,研究和创新能力和获利能力不强,并以小型和微小型为主,产品合格率一直都徘徊在60%~70%,造成我国主要农机产品的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1/3左右。
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零部件技术发展差距较大。共性基础和核心技术缺失,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开发应用不足,高端产品匮乏、低端产品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性能稳定性、运行可靠性、作业精准性、配套合理性、区域实用性差距明显。在制造技术方面,国际上已经广泛使用数字化制造技术和装备,实现了现代制造,国内的现代制造技术才刚刚起步,大部分中小企业还处于传统制造。在质量管控能力与可靠性方面,国际上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实现了精细管理,国内管控的理念在提升,但产品可靠性差距仍很大。
陈志认为,农机产品与零部件在产业链中是上下游关系,存在明显的双向共生特征,没有强大的农机工业的拉动,不可能有发达的零部件企业;反之,没有强大的零部件产业技术,也不可能拥有独立完整、竞争力强的农机制造业。零部件决定了整机可靠性和稳定性,对上下游相关产业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必须加快形成“专、精、特、新”先进制造能力,培植零部件产业集群,打造我国农业装备升级版。
作为科技成果应用的载体和售后服务实现载体,决定了其在产业链中的强支撑地位,当今制造业已经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产业链的竞争。实现价值链协同创新是当代制造业发展的重大主题,打通内部供应链式协同的基础。和谐的零整关系是农机产业良性发展的保证和支撑,随着农机工业的转型升级不断深入,农机产品与零部件生产企业之间将由曾经的附属性和相对独立性,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健康高效的关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