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给力 耕种收机械市场发展有盼头

发布时间:2014-10-10

    我国农机化水平近年来发展迅速,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农机作业机具供需平衡、作业市场稳定有序、作业质量稳定提高、作业面积大幅增加。着国家农业和农机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减免农业税、对购买大型农机具实行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落实到位,以及农民购买能力的提高,我国耕整种植机械行业发展空间广阔,值得期待。
  
  因近两年,随着国家农业和农机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减免农业税、对购买大型农机具实行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落实到位,以及农民购买能力的提高,使得大中型拖垃机市场异常火爆;而大中拖产销量的猛增也拉动了配套农机具市场,使得大部分农机具产品市场迅速升温。
  
  如今,我国薄弱环节机械化生产取得较大突破,2011年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33%,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水稻机收新增1900万亩,总面积首次突破3亿亩大关,机收水平超过67%。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达到25%,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全国完成春季机耕6.41亿亩,同比分别增加3.4%,农机抗旱灌溉小麦面积超过8000万亩次。夏收小麦、夏玉米、冬小麦机播水平分别达87.8%、77%、86%,再创新高。农机成为抢收抢种、抗灾救灾的主力军,有力保障了农业的进度及质量。
  
  业内人士认为,对某些类型的产品来说,中央和地方的农机化政策起着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如近年来水稻种植机械和旋耕机等产品的迅速发展,就得益于农业部将提高水稻机械化水平列为“十一五”重点发展项目以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机化推进项目的实施。又如少耕、深松机具和免耕播种机等保护性耕作机具的发展,也得益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广保护性耕作制度。
  
  此前,农业部特别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15年全国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0%其中耕整地机械化水平超过85%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45%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80%.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率先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分析诸多因素,全程机械化耕种大有盼头。
  
  据初步了解,进入2006年,大多数企业主要产品的产销量与上年相比均有所增加,但增长的幅度不一。从耕整种植机械的种类来看,水稻插秧机增长幅度较大。另外,近些年又有不少企业加入到水稻插秧机的生产行列之中,如山东福田重工开始生产销售手扶式和乘坐式高速插秧机,并在东北市场取得了很好的销售业绩;在新进入到插秧机生产行列的企业中,有多家还模仿生产了延吉插秧机制造公司的独轮插秧机产品。
  
  其次是播种机具增长势头较快。国内中小型精量播种机的产销形势很好,特别是性能佳与质量好的产品市场十分热销,如河北农哈哈机械有限公司的仓转式精量播种机的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0%以上。而以往在市场上并不被看好的大中型精量播种机,受大中马力拖拉机热销的拉动,市场销售形势也非常好。与此同时,与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的棉花铺膜精量播种机则在新疆销售旺盛,新疆农垦科学研究院所属企业生产的大中型棉花铺膜播种机已占到了新疆市场的半壁江山。
  
  旋耕机近几年一直产销两旺,市场前景良好,从而吸引了一批企业加入到旋耕机的生产行列。据悉,国内知名农机生产企业安徽长江农业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河北农哈哈机械公司等,也在调整产品结构开始向旋耕机领域发展,生产大型的复式联合作业旋耕机。2006年上半年,旋耕机行业龙头企业北京银华春翔农机有限公司,共生产与拖拉机(13.2kW以上)配套的农机具2.6万台,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25.14%。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国内生产旋耕机的企业已达200多家,旋耕机配件生产企业则达到近300家。
  
  尽管当前耕整种植机械行业发展的势态较好,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耕整种植机械行业发展中尚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及问题。耕整种植机械行业缺少有一定经济实力、有知名品牌产品、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国内现有的大多数农机具企业经济实力弱、生产规模小,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屈指可数。不少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贫乏,发展后劲不足,难以生产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产品。尤其是一些小型企业产品的质量问题很多。耕整种植机械的健康发展还需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品牌意识。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