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作物机械
目前我国各种玉米机保有量已突破了20万台,仍有40万台以上的社会需求,如果把更新换代的机子加进来的话,则会更多。预计玉米机2013年实现7万台的销量,增幅在30%左右。其中黄淮海区域依然是玉米机的主流市场,占比76%,预计2014年玉米机销量将达到9万台,增幅在30%左右。玉米机市场特点包括,作为成熟市场的东北区域依然是大型机的天下,新兴市场(黄淮海)则是小型机(两行机、三行机)的天下。
棉花、油菜、花生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这些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经济作物机械需求量将越来越多,市场也会被进一步打开。如今,玉米收获机械化瓶颈成功打破,我国部分省市粮食作物生产已经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经济作物机械化成为下一步攻坚方向。“十二五”以及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我国将集中力量提升马铃薯播种和收获、棉花育苗移栽和收获、油菜播种和收获、甘蔗和甜菜收获等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该市场“热”的有理。
粮食烘干设备
水稻和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随着稻麦联合收割机的快速发展,全国稻麦收获机械化水平达40%左右,从而大大加快了收获速度,缩短了收获时间。但是,快速收获的稻麦与有限晒场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稻麦干燥仍采取自然干燥的方法,由于晒场场地较小,干燥效率低下,效果差、易污染、损失大,传统的干燥方法与迅速发展的机械化收获水平极不配套。在不少地区,联合收割机收获的谷物得不到及时干燥处理,大量的谷物被堆积在一起已是普遍现象,容易造成发热变质,大幅度地降低了食用口感和种子发芽率。如遇阴雨天气,谷物更容易造成霉烂损失。
据了解,我国每年因霉变造成的粮食产后损失高达2100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2%。因霉变造成的损失180亿到240亿元。全世界每年粮食霉变损失3%,虫害损失5%,合计8%。粗略估算,全国的烘干机械市场年产值能达到200亿元以上。
同时,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广大人民对粮食的口感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成品大米做成的米饭,要求外观光洁,气味清香,软硬适中。如果靠传统的场地翻晒和马路晒粮无法保证粮食干燥质量。而多点推广应用结果则表明:若采用低温干燥技术进行及时烘干粮食,可以达到提高粮食品质的要求。
我国稻麦收获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对稻麦干燥机械化的广泛需求,也引起了各极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央和有关部委将发展粮食烘干机械化列为重点推广项目,并分别制定了发展目标,增加了购机财政补贴,形成良好的外部氛围,粮食烘干机械化成必然趋势。
玉米收获机械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在耕整地、播种环节实现机械化后,机收水平依然偏低。2012年,我国玉米机收水平仅仅为42.47%,远远低于水稻和小麦。决定了玉米收获机械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今年前三季度骨干企业玉米收获机销售量超过了3万台,产销率近90%,足见其火爆程度。
从主要玉米种植区域的玉米机械化水平分析,东北市场刚刚启动,市场进入快速成长期。前三季度,我国累计需求各种型号的玉米收割机6.33万台,同比增长29.1%。预计全年有望实现7万台的销量,增幅或将保持在30%左右,热度不减。
2004年我国开始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玉米收获机借力政策开始发力,近两年需求量快速增长,行业需求瓶颈被突破,目前玉米收获机行业正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期。但是,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在大企业之间“硬碰硬”比拼的同时,并没有形成对市场的绝对主导,一些中小企业也趁机进入,希望在市场上分一杯羹,市场已进入一种战国纷争的格局,竞争激烈。
大型青贮机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也在逐步改变。人均粮食消费正在逐年减少,肉、蛋、奶占的比例在不断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肉蛋总产量已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在肉食中,多为高脂肪的猪肉,而低脂肪、高蛋白的牛、羊肉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而奶及奶制品的占有量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要想增加牛羊肉的比例,必须大力发展牛羊饲养业。未来我国的草业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而与之相关的机械也会得到快速发展。为了满足城乡市场对奶、奶制品及牛羊肉的需求,迎接我国发展养牛、养羊业高潮的到来,与之相关的青贮机械将会赢得发展机会。
市场调查显示,2012年,青贮机械市场保增量达15.03万台,同比增长84.9%;2013年预计将达到19万台,同比增长85%;明年或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水稻插秧机
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单产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抓好水稻生产,对实现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的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大力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可以有效争抢农时,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确保和扩大种植面积,提高水稻产量,节约生产成本。推进水稻主产区生产机械化,增强水稻生产的科技应用、节本增效和救灾减灾能力,是加强水稻生产能力建设,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
受益于国家保证粮食稳产增产、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的政策,连续多年以来,水稻插秧机一直是农机市场上的一个稳定增长点,即使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插秧机市场也能独善其身,保持热度不减。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水稻插秧机销量超过10万台,增幅10%左右,相比过去几年,增幅有所回落,市场逐渐转为“温和”。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标准化育秧的推广,水稻插秧机市场潜力将被激活,今年的机插秧市场持续增长具有足够的保障。
从市场份额上看,以手扶插秧机为代表的中低端市场,国内企业已经开始逐渐崛起。比如山东富尔沃农业装备有限公司,近两年在中低端市场上稳扎稳打,已经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主流机型销量节节攀升,2012年插秧机产销量达1.5万台左右,在黑龙江、辽宁、广东、湖南等地的销量都排名前列。而水稻机械老牌企业如常发、中机南方、富来威、延吉插秧机厂等也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但相对其他板块,插秧机板块内的国有企业数量和规模都相对偏少,企业的行业影响力亦相对有限。在高速插秧机领域更是如此。2012年高速插秧机领域仍旧被日韩系企业所统御,国内企业只有南通富来威等几家企业能够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同国外企业相比,差距依旧巨大。
不过,国内企业对插秧机市场仍持相对乐观态度。2013年插秧机市场仍将保持温和增长态势,但相对2012年更加乐观,总体态势应为“稳中有进”。中国农机流通协会表示,2013年,我国插秧机总体销量有可能突破12万台,增幅很可能达到20%。
节水灌溉机械
随着人口日益增长,灌溉水源逐渐减少和灌溉成本越来越高,实行节水灌溉,建立节水型农业,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发展方向。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农业节水灌溉,并给与政策支持。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节水灌溉工程将在有效灌溉面积内推广渠道防渗控制、低压管道输水及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经粗略测算,目前推广喷、微灌灌溉工程的投资金额平均每亩为1000到1500元,到2020年力争实现1.5亿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将有望拉动超过1500亿元市场投资。这对于从事节水灌溉管材设备生产商及工程商来说将是利好。
水利部此前下发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全国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05立方米以下,比2010年下降3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基本不增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3立方米,比2010年降低30%以上;全国设市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不超过18%;海水淡化、再生水利用、雨水集蓄利用、矿井水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年替代新鲜淡水量达到100亿立方米以上。
同时,12月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业内人士表示,按照每亩逾1000元的投入预测,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将带来至少超过8000亿元的巨大市场。而市场人士认为,随着上述《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和生态修复能力,而农田灌溉及农业机械等相关行业将有望受益。
政策利好,灌溉农机将受益。
棉花收获机械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数据显示,我国是最大的棉花生产和消费国,我国棉花面积占种植业的3%,产值达10%,2012年我国棉纺织品出口达2625亿美元。
虽被冠名为经济作物,但棉花近年来的经济效益堪忧。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的统计数据,近8年来,我国棉花每亩利润平均仅为246元,如果除去新疆的大田种植,内地棉花的利润更是每亩不足200元。
原因主要卡在了“采花”上。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所长李付广指出,棉花是劳动密集型的大田作物,相对于其他作物,种植管理环节多、农艺复杂。为此,劳动力用工量大,其中单是采花成本就占到了总成本的50%。
现阶段,我国棉花生产的人工费用已经达到1000元/亩上下。在长江、黄河流域棉区,人工采棉费用为400元~500元/亩。在以新疆为主的西北内陆棉区,这笔费用竟已高达660元~1300元/亩。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棉花采摘成本每亩约80元左右,而我国高达400元以上。我国生产50千克皮棉的用工量平均为15个工日,而美国只需要0.5个。
“棉花产业的高成本低效益矛盾越发突出,长期下去,必将影响到我国棉花产业的安全。”李付广表示,在此情形下,机械化植棉成为我国棉花发展的根本出路。
零部件工业
当前,我国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业机械向现代农业装备全面升级的进程中,正在努力从农机生产大国成长为农业装备制造强国。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预测,未来将是农机工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十年。农机工业的快速发展为零部件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
农机零部件生产企业脱离主机企业并形成专业化零部件集团,正成为一种全球化趋势。国内农机合作社、农机大市场的兴起,将拉动售后服务零部件的流通和销售。需求必将带动市场和产业的兴旺。业内认为,中国的农机零部件行业已经凝聚了相当的基础,全行业从量变到质变、从低级阶段向更高级阶段过渡的趋势已经日趋明显。零部件企业在农机黄金发展期将大有可为,应该抓住机遇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土地集中以及山区丘陵地区农机化水平很低,将催生我国农机市场新的需求模式“哑铃型”模式。即从需求量分析,呈现出两端大、中间小的形态。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土地资源丰富的平原地带,随着土地集中、规模化经营的快速推进以及农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的迅猛崛起,在一些经济发达区域,将出现类似于欧洲庄园经济模式的新的农村模式,这种模式直接推动我国农机需求向大型化、复式作业方向发展,中小型农机将彻底回归田间管理的角色。同时,从我国农机化发展分析,随着中原区域逐渐实现机械化,作为农机化薄弱环节的山区丘陵区域必将成为我国政府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惠农政策将进一步为之倾斜,这些区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而适合该区域需求的小型机械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与农机市场同时生变的就是行业竞争,随着农机市场诸多元素的变化,我国农机市场竞争重点将发生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