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富:农机业六举措助推农业现代化 确保粮食安全

发布时间:2014-10-10

全国人大代表、奇瑞重工总经理王金富接受中国网财经中心记者采访 李扬/摄

  中国网财经3月8日讯(记者 李杨) 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连续十一年聚焦三农问题,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再度强调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是要确保粮食安全,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就“三农问题”,中国网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奇瑞重工总经理王金富。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的命脉,农机工业作为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发展农机产业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王金富代表说。

  农机产业发展凸显五大特征

  王金富表示,因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安全,与之相关的农机行业备受支持。经过近十年发展,农机行业形成了产业规模增大、产品结构优化、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以及农机产品出口贸易增势强劲等五大发展特征,取得了显著成绩。

  从数字上看,农机行业产值从2004年的896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3615亿元,产业规模已占到世界的半壁江山;2003年农机产业总出口额不足20亿美元,到2012年迅速提高至249.05亿美元,10年增长了12倍,与此同时,农机出口的品类结构及市场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农业产业结构待优化

  王金富称,农机行业目前面临不少问题,当前农机产业结构亟待优化调整。具体来说,农机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生产的部分环节、部分领域迫切需要得到先进适用的农机产品支持,在整个产业链发展中,还未能真正形成专业协作、高效配合的产业集群;其次,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农机技术水平整体落后,除个别产品与国际技术水平相当外,相当一部分产品只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水平;第三,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机服务组织主要由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构成,整体技术水平不高,没有形成规范的社会化体系结构;出口产品以中低端为主,附加值较低,国际市场占有率偏低,竞争力弱。

  除此之外,另外,我国农机行业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加明显。在上个世纪之前,欧美等西方国家不仅实现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而且涌现出一批实力雄厚的跨国农机企业,形成了全球高端的农业装备产业体系。日本通过积极发展农民组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将农机农艺有机结合,推动了日本农业机械向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与之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率还不到60%,农机行业仍处在规模扩张阶段,我国农机行业的转型升级应当选择中国特色,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坚持创新驱动,快速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种种因素叠加下,加快推进农机产业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王金富表示,结合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看,目前粮食安全存在隐忧,未来如何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将是一个长期挑战,迫切要求我国农业做出相应调整。

  对此,王金富提出六点具体建议,首先,兼顾发展精耕细作生产方式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实现农业产业向高产高效、资源生态永续利用方向转型升级;二,要建立农机工业技术创新平台,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突破机插秧、机采棉、甘蔗机收等薄弱环节的关键性技术;三,要培育微观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混合所有制企业创建,培养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四,要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展农机大市场信息化和农机电子商务示范等;五,要创新农机服务模式,培育服务主体,发展农机作业、维修、租赁等社会化服务,升级农机技术服务体系;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建立农机金融服务体系;六,要鼓励中国农机工业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并购等方式整合全球资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拓展国际市场。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