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农民发明打窝机 破解种姜大难题

发布时间:2014-10-10
  3月的阳光晒得姜田暖暖的,当其它姜农还在晾晒姜种的时候,江津区德感街道临峰社区村民陈克昌却拿着一个像电钻的一样机器在自家地里忙了起来。   这就是老陈新发明的姜窝打孔机。   笔者在现场看见,随着电动机呼呼地转动,不一会儿姜田上就打出了一溜儿像蜂窝煤眼一样的姜窝,既整齐又高效。“这个机器打出来的姜窝硬是好,底平、壁滑、深度完全一样,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种姜大户张桂材站在田边一边看一边啧啧称赞,他细心数了一下,一分钟就可以轻松打好6个姜窝。   今年56岁的陈克昌种生姜已有二十多年。尽管种姜收益颇丰,但打姜窝却特别辛苦。陈克昌说,传统的打姜窝是用一种名叫抱钳的工具,手工操作。而且操作的技术含量高,打得不好,容易塌窝,影响产量。熟练姜农1天只能打1000个左右,一天累下来就会疼得手臂也抬不起来。而每亩姜田需要打8000到9000个,人工成本相当高。   为了解决打姜窝这个令姜农头疼的难题,陈克昌一直想发明一个打姜窝的机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联想起自己早些年在福建采煤时,用过一种叫采煤钻的工具。   能不能把这种钻煤机改装成生姜打窝机呢?陈克昌围绕着这个问题足足思考、尝试了3年。在研发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题,首先是动力的问题:他尝试过用汽油机、柴油机作为动力,都因动力设备太重和振动太大不便于操作而宣告失败。后来才想到了振动小、体积小、质量相对较轻的电动机,但是电动机的转速又成为了新的问题,普通单相电动机的转速多数在每分钟2000转以上,转速太高根本无法控制,在工作过程中还很容易损毁电机,装上变频开关后动力又不够,为了找到低转速电机,他几乎跑遍了全重庆大大小小的机电市场,却没有找到,正当他准备放弃的时候迎来了转机,2014年3月初,同村的一名挖煤工人在福建意外死亡,邀请他去帮助协调,处理完相关事宜后,终于在福建的一个机电市场找到了每分钟转速300转左右的低转速电机,这让他如获至宝。动力的问题解决了,可其他问题依然有待解决,怎么控制钻孔的大小又成为了必须解决事情,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机械制造行业的陈克昌,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他找过很多家机械制造厂进行镙杆、叶轮的结合,效果都不尽人意……研发没有成功,消息却传得快,江津区有一家专门从事非标准设备生产的企业老总饶邦灿主动上门找到他,经过8次改装才达到了钻姜窝底平、壁光的效果。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另外的问题又随之而来,打出的姜窝总是不紧实,容易垮塌,姜窝的深度全靠机手手上掌握,打出的姜窝深浅不一,这样的姜窝是不行的,陈克昌想到:平时打姜窝时,总是边踩边用抱钳戳姜土打出的姜窝才紧实,如果加上一个压板是否能够解决问题呢?他把这个想法告诉饶总后,马上有了答案:加上压土盘,姜窝的深度、垮塌问题都可以解决。有了压土盘,钻头在土地里刨出来的土被压实,钻头到了一定程度无法再往下,姜窝经叶轮多次刨刮后内表面十分光滑,钻出的姜窝深浅、大小全部一致,比人工用抱钳戳出的姜窝更结实、更整齐。前后经过数十次的试验修改,他终于成功了。打姜窝的效益让他非常满意。   陈克昌介绍,他发明的这种打窝孔重约11公斤,用一天耗3度电,机械成本800元左右,每天可打姜窝4000个,差不多是人工效率的4倍。这种打窝机打姜窝,不仅效率高,而且质量高,特别省力。机器成型几天,慕名前来观摩的姜农已有300多人。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