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农机为何无缘高端市场

发布时间:2014-10-10

——国内农机企业的技术和产品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农机市场又是个开放的市场,这就使得本土企业一直遭受跨国农机巨头的挤压

  高端农机突围困难重重

  又是一年春耕时,田间地头播种忙。恰逢此时,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制定的《2014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于近日下发。这也是国家连续第十年出台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在这一政策的持续刺激下,我国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从2003年的35%提高到2012年的57%。

  然而,与上述成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农业机械自主创新的落后现状。“我国高端农业机械市场几乎被国外巨头垄断,技术差距在30~40年之间。”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洪暹国忧心忡忡地说,“这些年,国外的技术一直在进步,所以这个差距可能还在扩大”。

  诸多因素对农机提要求

  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水平与作物产量有直接的关系。据中国农科院统计数据,水稻、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可分别实现每亩增长53公斤、37公斤和72公斤。“未来亩产在目前高基数上进一步提高的严峻任务,必将倒逼先进农机的大规模推广和整个农机产业的持续升级。”洪暹国对记者说。

  在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郑宇洁看来,当前土地制度改革和土地连片承包经营的发展,都使得市场对农业机械产生了强烈的需求。

  跨国巨头挤压本土企业

  虽然行业发展速度较快,但国内农机企业由于发展起点低,技术和产品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在相关试验数据的储备和积累方面仍然落后于国外,基础零部件与国外的差距,则影响了整机的研发水平,而如果都选择国外的基础零部件,则不仅会导致整机成本的上升,而且会像汽车和工程机械等行业一样在关键零部件方面受制于人。”洪暹国说。

  此外,国外的农业机械分类较细,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作物,就有什么样的机械。相比之下,国内农业机械同质化的现象则较为严重。洪暹国告诉记者,目前欧美五大农机企业(迪尔、纽荷兰、爱科、道依茨法尔、克拉斯)、日本的三大农机企业(久保田、洋马、井关)、韩国的三大农机企业(大同、东洋、乐星)等均已在我国建厂,生产热销的大马力拖拉机、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几乎控制了这些产品的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国内产品,利润率高达20%以上。

  同时,由于这些跨国企业的产品质量好、使用可靠性高,受到了我国用户欢迎,出现了部分产品获得高额政府补贴,垄断市场的局面。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