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会”和汉诺威的距离

发布时间:2015-10-16

11.jpg

导读

info

一个是亚洲最大的农机展会,一个是全球最大的农机展会。但二者的差别,绝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我们要想向汉诺威看齐,恐怕并不应该从展会的规模体量上入手。



10月26日,一年一度的“全国会”(官方全称“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又要开展了,11月初,两年一度的德国汉诺威农机展也要开展了。一个是亚洲最大的农机展会,一个是全球最大的农机展会。


笔者并没去过汉诺威一睹其真容,但却和几位去过汉诺威的农机企业老总有过一番交流。在他们口中,“全国会”和汉诺威展最大的差距,是在于产品的类型。


“全国会上的产品,比如玉米机,看过一家,其他的就都不用看了,因为都是一个图纸出来的。”这位企业家笑称。


在这里,笔者没有丝毫对“全国会”不敬的意思。


作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农机展会,“全国会”是中国农机市场最大的交流平台,中国的农机企业,但凡有一些“企图心”的,没有一个敢轻视“全国会”,即使市场不景气,甚至企业账面上也不太好看,都会硬着头皮去参加“全国会”。


这场盛会,实在是行业人士了解整个农机行业运营情况最好的且成本最低的一个平台,每年也会有数十万人次的观展农民前来选机购机、了解行情,甚至在今年“全国会”的召开地青岛即墨,还专门为全国会开辟了一个高铁站——即墨北站(至少是原因之一)。


然而,这两个展会仍然是存在较大差距的。这个差距,我想并不体现在办展水平上,而是体现在参加展会的企业和产品。


一位企业老总对笔者说,去汉诺威参展,你能从产品上看出很多细节和门道,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是一个开眼界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全国会”和汉诺威的差距是巨大的。


然而形成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在于我国农机企业的技术积累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行。


比方说,我开办了一家新的农机企业,但我已经在这个行业耕耘了很久,有了一些行业资源积累,更有志于打造一家生产农民“用的住”的产品的企业,我该怎么做呢?成本最低的方法,买一台机器,比如玉米机,然后拿回来测绘一下,先造个一模一样的出来。


这基本上已经成为业内公认的“潜规则”,甚至一位仿制企业的老总,就能当着别人的面,实实在在地承认,我们的产品就是抄的,除了品牌,啥都跟别人家的一样。


然而,笔者甚至觉得这并没有什么错。


因为如果单凭这样就能做出一款好产品,那创新未免太简单了。


是的,我们能测绘出产品的详细参数,但测绘无法帮助我们的,一是关键部件的材料工艺,二是生产加工的精度。
一款产品,测绘出来,走向市场,“骗骗老百姓的钱”,这种事在行业内屡见不鲜。笔者今年采访时,就不止一次听到农民抱怨小三行玉米收获机的质量不过关,一个月里能坏两三回。然而,如果产品一直这样出问题,这样的企业,真的能一直走下去吗?


决定一款产品质量的,就是关键部件的材料工艺,以及生产加工的精度。后者需要提高我们的基础制造能力,而前者,则需要提升我们的材料工艺、工业设计水平,以及大量反复地试验。这些,都需要耐下性子,一点一点地去积累。


如今,经济增长已经进入“新常态”了,农机行业也步入了不那么景气的“新常态”,综合表现为增速放缓、行业波动开始显现。如果说以前是挣“快钱”,现在则需要挣“慢钱”了。然而这种环境的变化有相当大的可能是一件好事,如果中国农机企业能够成功实现转变、转型,“全国会”和汉诺威的差距也一定会缩小。


所以,那些有意于提升自己,扎根农机行业的企业,应该多“出去看看”,好好地策划一番转变;那些热衷于挣“快钱”的企业,也可以考虑去别处“投资”了。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