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前苏联企业或成民族农机工业新出路

发布时间:2016-03-31

有著述指出,国外跨国巨头的国际化战略分三种。纵向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代表为约翰迪尔。横向一体化发展模式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以资本为纽带的横向一体化,如爱科;另一种是技术、产品、市场互补的横向联合,如凯斯纽荷兰。第三种是依靠核心技术创新优势,比如德国克拉斯,意大利赛迈道依茨法尔,日本久保田、井关、洋马,以及韩国大同等。

中国农机工业的国际化路线应该怎么走?

国内企业正在实现产业链整合,比如中联重科并购奇瑞重工。有的企业也在以“拿来主义”出手并购外国农机整机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稍远一点有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收购意大利Argo集团旗下法国McCormick 工厂,近来又有雷沃重工并购马特马克、阿波斯。中国农机企业并购外资企业,有可能使得管理费用高于交易成本,但最终使得他们下决心斥巨资并购的根本原因是攻破产业壁垒。例如雷沃就通过收购,凿穿了高端精量播种机以及动力换挡拖拉机的壁垒,缩短了自身内部发展攻关的时间,实现了跨越性成长。但国内企业不具备利用资本杠杆撬动美国大型农机企业的能力,只好把目光停留在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中小企业上面。笔者认为,我们似乎遗忘了乌克兰、俄罗斯等原苏联体系农机工业基础,而这些是不应该被忽略的。我国现在的玉米果穗收获机得益于乌克兰赫尔松产品多矣,再者,俄罗斯的工业体系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网络数据显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其零部件在俄罗斯农业设备中占据35%的份额,主要生产企业包括几家大型产业联盟、公司等,还有十多家合资企业。由于国内需求不足,当前俄罗斯联合收割机和拖拉机生产企业的产能只发挥了一成多,估计重型农业设备年产值约为10 亿美元。不过近期,几大俄罗斯制造商推出了多款新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

回过头来看国内,我国本土农机工业产品大多属于小型农业经营规模所用产品,其适用范围基本在新疆、东北的土地规模化经营需求之外,这恰恰是我们的窠臼和局限。迎战土地规模化经营,本土农机工业必须向大型化、智能化方向转变。而我们缺乏大型农机的道统,纯粹依靠自我发展,或者再加上并购欧洲中小型企业,恐难实现攻克大型农业装备制造壁垒的目标。

再者,我国的工程机械以及汽车行业已经实现了超越农机工业发展的装备制造水平提升,具备了一定的大型机械设备制造能力,如果有进入农业机械行业的战略转型诉求,国内农机企业基本失去并购意义,因为约翰迪尔、爱科、克拉斯等公司均已经并购了我国的农机工业的优秀品牌,行业绝少值得并购的优秀标的企业,而且不适合未来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大型农机化需求,原苏联体系的大型农机企业恰好可以满足具备集约化经营的农机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像乌克兰、俄罗斯体系的农机产品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基本远离了世界农机工业的发展中心,也存在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以及产品更新换代缓慢等问题,在业务突破和跨国合作方面迫切需要转型发展,而中国恰好又是主力拓展市场。

故而,笔者认为,我国工程机械及汽车行业巨鳄对接乌克兰、俄罗斯体系农机企业,强强联合,推陈出新,或成为民族农机工业发展新看点。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