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玉米籽粒直收发展趋势判断
3月22日,黑龙江省农机产品展示交易会如期开幕,盛况空前。黑龙江是天下粮仓,在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重大作用,农业现代化程度首屈一指,农业机械化成绩斐然、可圈可点。一年一度的展示交易会是东三省农机展的最大看点,为引导东三省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了积极引导。本次展会是东三省农机化的一面旗帜,产品紧紧围绕东北地区的用户需求,历来不乏高端、智能产品,尤其是外资品牌。
回首过去,硕果累累;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刚刚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着力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可谓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本次会议群英荟萃,展出了本土农机品牌的多款玉米籽粒机,精彩纷呈,显然与我国东北是玉米的主力产区有关,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比2013年增加1.3%,近5.5亿亩。其中黑龙江省就达到1亿多亩,加上吉林近7000万亩和辽宁近4000万亩,总体接近2.1亿亩。美国能源独立的观念催生了玉米乙醇的发展,2005年的能源法案第一次奠定了生物能源战略,2007年的新能源法案则把这一战略推入了爆发期。美国曾公开叫嚣,能源大举进军农业,2020年用玉米统治世界。大豆在一夜之间全线溃败,转基因产品全线涌进。玉米种植成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乃至能源战略安全战略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任何一个产品的兴起都是从有条件消费它的区域开始,自走式玉米机(果穗收获机)正从黑龙江兴起,一路南下杀到了中原区域。近几年,玉米收获机的热点市场逐渐从东北切换到黄淮海,各大厂家以三行摘棒机为中心逐鹿中原,且有全面加速向南扩张之势。但是,玉米籽粒直收的市场需求也十分旺盛,也具有从东北杀向中原以及南方的凶猛势头。目前,各大玉米机生产厂商紧跟市场需求,纷纷亮剑玉米籽粒直收领域,正如《史记·淮阴侯列传》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裴骃《史记集解》记载张晏解释——以鹿喻帝位也。假若,我们把鹿看作Jone deer(1876年注册了"跳跃的小鹿"商标),颇有意趣,一笑。
从区域来看,玉米籽粒直收的终端需求及企业动态具有以下特点:
一、东北鏖战急。
作为玉米籽粒直收的传统市场,东北地区无疑是根正苗红。目前的主销品牌是以迪尔S660、凯斯140系列为代表的大型机,包括爱科、克拉斯等品牌;以及迪尔中小型机,C230(原3518)、C110(原3316)、W80(原1048)等老产品,还有R230等新产品。最能代表东北籽粒直收市场需求旺盛的现象是,部分优秀的机手(职业机手、服务性组织)直接购买1075等二手机,通过鹤岗或者绥滨等工厂的轴流部件,改为轴流结构,挂接玉米割台作业。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农垦地区的玉米籽粒直收是已经视为历史传统,像上面谈到的老机手改制1075等机型收取玉米籽粒的基本应当属于农垦之外的区域,籽粒直收需求正在从农垦向外延伸,也在从黑龙江逐步向吉林、辽宁延伸,越向南速度越慢,市场需求和购买意愿逐步减弱。当然,玉米籽粒直收的市场需求可以认为是刚性的、旺盛的、趋向性的,这点没有问题。还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随着农垦经营微观组织的快速发展,原本农场自购的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在充分发挥其经济性能,向垦区外出售服务(干活赚钱),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和占有了垦区之外的玉米籽粒直收的需求,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固化了用户对玉米籽粒直收机型的使用习惯和品质要求——大喂入量、高可靠性,而且先入为主。
正如马克思所说,商业的本质是逐利的,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当然,这本身也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国内企业如雷沃、中联、东风、迪马、勇猛、常发佳联、时风、润源、博远等公司也都跟风亮剑,推出了玉米籽粒直收机型;像山东亚丰农业机械装备等新公司也推出了相关产品,市场可谓是热闹非凡。可以说,东北除农垦之外区域,玉米籽粒直收机型的第一次全面战争已经打响。笔者认为,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很有必要,以下几个问题需要研究:第一,各品牌是否具有当地用户心中已经定位的大喂入量和高可靠性,这点恐怕很难;第二,普遍来看,最适合收获玉米籽粒的脱分结构为单轴流,尤其以凯斯140为代表(迪尔S660只是前面加喂入辊),双轴流次之,切流最差。但目前,单轴流只停留在迪尔S660以及凯斯140系列,尚未在中等以下机型占据主流。这是为何,以后有何变化?第三,东北收取玉米籽粒是从农垦向外延伸,也就是说,本身区域有成熟的籽粒直收作业,外资产品已经快速进化,并且以逸待劳,国内产品是拿着极不可靠的试验品硬顶上去,劣势明显,完全不符合首战即决战的攻坚要求。第四,唯一的优势,也就是目前市场的自由竞争,性价比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第五,只能在实现快速销售和占据市场份额的前提下才能逐步赚取丰厚利润,而前期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大,资源配置可能失去效率(毕竟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稀缺的)。
二、中原当崛起
黄淮海地区农耕历史悠久,是我国原始农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目前该区是全国粮、棉、油生产大县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据有效估算,目前的小麦种植面积在2.5亿亩左右,玉米种植面积在1.8亿亩左右。在农机行业,黄淮海市场是兵家必争之地。单就小麦、玉米收获机械来看,近年来黄淮海市场的4万台小麦机销量、5万台玉米机销量占据了全国销量中小麦机的80%左右,玉米机的70%左右;尤其玉米机市场,整个黄淮海市场的增量占据了整体市场增量的85%左右,后续可能还有进一步扩张的趋势。 对于农机企业来说,扼黄淮海者得天下。对于综合性农机企业来说,要在全国占有名次,黄淮海市场必须拿下;只有黄淮海市场拿下,才能在全国占有名次。新疆2从这里真正崛起,拉开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大幕;福田谷神在这里完成蜕变,以集成思维和整合理念最终完成霸业沉淀。在近几年的玉米机(果穗收获机)市场战役中,雷沃重工依然选择黄淮海市场进行突破,且正以余威再攻东北。
近年来,黄淮海区域的玉米籽粒直收需求,正在快速上升,这得益于玉米早熟品种、烘干设备的快速推广,以及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的推进。再者,随着小麦机跨区机收的快速下降,购机者对于小麦机的投资回报率有新的商业模式要求。笔者曾形象的指出,小麦机应当从行商变为坐贾,从赚取空间利润,变为赚取时间利润,也就是说结束跨区作业,进而收取一季小麦和一季玉米。那么,玉米割台加横轴流小麦机就成为黄淮海区域玉米籽粒直收的初级阶段的主流配置。然而,2014年武汉全国农机展亮相的久保田PRO100产品,以单轴流结构革故鼎新,表面上看是小麦机产品,实际上剑指玉米的籽粒收获(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久保田PRO1408Y玉米果穗收获机并无前途)。目前跟进的国内企业有雷沃、哈克等公司,中联、中收的产品外形结构相对较大。笔者认为,用互联网的思维讲,打补丁(加割台)是常识问题,升级系统(改单纵轴流)是见识问题。这是大公司的盲区、小公司的机会,属于破坏性创新(换系统)的范畴,是新公司进入新业务的战略机遇,是颠覆性创新的成功之道。这是大公司边界之外的地方,在这里它没有实现逻辑自洽,没有形成高效运行的逻辑体系。
笔者认为,在黄淮海区域着力研发单轴流机型,兼收小麦和玉米是颠覆性创新之道。而且,具备以下优势:第一,区域的籽粒直收属于新生需求,还未有成熟的作业体系。第二,各企业起跑线基本一致,没有成熟者和领先者,且黄淮海区域是国内传统小麦机的主力市场,终端用户对国内农机认知度普遍较高,各品牌的服务保障能力较好,未输给外资品牌。第三,像迪尔、凯斯等大公司没有以黄淮海区域为定向的产品,暂时无巨鳄火力。第四,籽粒直收需求正在形成,有时间可以干中学、学中改。同时,还有一个劣势,黄淮海区域的土地集约化经营正在加快,是否存在机型定型后,反而不能满足快速上升的种植规模的需求?是否存在,一段时间之后,土地规模恰恰满足了中等机型的产品的作业需求,反而凯斯4088机型占据主流。当然,这个趋势显然没有上面想象的如此迅速,聊备参考。
应当说,单轴流小型轮式机作为颠覆性创新,是可以在黄淮海区域正面抢跑迪尔、凯斯等大公司的一着好棋。但是,关于颠覆性创新,迈克尔·雷纳认为需要回答三个问题:1.在位企业是否在利润上对新进企业的细分目标不感兴趣?2.新进企业能否利用新的商业模式在该细分中获利?3.如果第2个问题的答案为“是”,那么我们需要知道小公司是否具有让它们承接更大更复杂项目的先进技术,让它们在能够利用新商业模式的同时,不必牺牲成本和业绩优势。换言之,那些小公司能够进入市场上游,而且不会落入和现有主流市场中大公司一样的窠臼。笔者不下结论,请君自行思考。
三、南方以及东南亚,大有可为
近几年随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深化推进,湖南、湖北等地的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机收需求快速上升。另外,粮食烘干设备近几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上合力促使玉米籽粒直收成为当地农民的首要选择,这也符合此地区多年收获水稻的作业习惯。
目前,在履带式水稻机改制、试制为玉米籽粒直收机的问题上,多数产品是纵轴流产品。而且,这类改进也分为两种,第一,在原来的拨禾轮割台上加装系列部件,例如分禾器等,使之能够分行和摘棒,优点是可以不对行收获,满足不规范的玉米种植模式(尤其南方),缺点是喂入的杂物较多,脱分功率消耗较大,含杂率较高。第二,换装玉米机割台,先摘棒再喂入,基本类似水稻的“半喂入”方式,优点是脱分功率消耗一般,清选较为彻底,缺点是受到玉米割台对行限制难以满足复杂无序的玉米种植模式。
不得不说,一般水稻机厂家缺少玉米收获(无论果穗还是籽粒)的领域知识和专业能力,这种颠覆性创新把玩一下绝无不可,但要批量生产,需要严格意义上的可靠性试验。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精益化、小型化、液压应用、履带式行走等方面是这类企业的一般优势。呼吁农机行业广大战略研究者,关注南方的“单轴流+玉米割台”产品。因为这种单品恰似目前技术和市场均衡天平上的蚂蚁,尽管在农机行业的整体战略中重量不大,但这是真正的战略棋子,“举足左右,便有轻重”,正所谓以此见微知著、验往知来。2015年,在履带式水稻机改制为玉米籽粒机大潮的先驱者中,河北吴桥的卢振东同志可谓拔得头筹,已经完成履带机(久保田、沃得、星光等品牌)加玉米割台在湖南、湖北以及安徽的作业试验。而且,据了解,卢振东的割台已经出口到了东南亚地区,值得点赞。
进一步,我们谈谈东南亚地区的玉米种植和收获问题。数据显示,仅仅印度就占据世界玉米产量的2.3%,前三名美国、中国、巴西分别是32.1%、24.4%、8.8%,可见一斑。笔者曾见过,拖拉机改装为背负式玉米机的作业视频,结构原始,速度很慢,没有较好的效率和效益可言。再者,东南亚地区原本具有的玉米籽粒直收机型貌似又比较沉重,是否可以利用像久保田、沃得等单轴流履带式水稻收获机加装玉米割台作为轻量化产品来代替原有产品,或可一试。由于未对东南亚的相关情况进行详细调研,此部分姑且作为一种论断存疑,以待时贤教正。
玉米背后是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兹事体大,非同小可。孟子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我们与其称之为顺势应时,不如强字之曰“迎向转型”:玉米籽粒直收是正在快速上升的市场需求,呼吁行业加快研究,鏖战东北,培育中原,扩及南方,积极把握市场嬗变机遇,打出对战外资巨头的必杀组合拳。让我们拭目以待: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第二部分:东北地区农机企业史海钩沉
《周易·大畜卦》讲,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诸位看官,不妨温故知新。
一、凯斯(万国)
美国万国农具公司即是当今世界农机行业“五大巨头”之一的美国凯斯纽荷兰公司的前身。1909年,万国公司于海参崴设立了支店,以供西伯利亚开发需要的农业机械。其后,该公司的农具通过西伯利亚大批运入了黑龙江省。同时万国农具公司派出农机专家到我国东北开展市场调查,并于1913年在哈尔滨发展了一家农机代理商。1921年,万国公司在哈尔滨设立自己的分公司,原址位于经纬上。1922年至1936年之间万国公司在我国共销售拖拉机217台,收割机、播种机、割草机等农具555台,促进了东北,内蒙古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万国哈尔滨分公司由于战事于1937年关闭。
日本人佐藤武夫在《满洲农业的改造问题研究》中注意到:万国公司之所以要把农具店从美国开到海参崴,是因为到十八世纪末叶起,俄国经营西伯利亚已经日趋正规化,为了开发那里的砂金矿和经略中国的满洲,开始大量屯驻军队,必然要大规模地开发农业。1915年,黑龙江呼玛的三大公司1915年从美国万国公司海参崴分公司购置了万国公司的麦考密克大型拖拉机(当时称为“火犁”)5台、18.4kW(25hp)拖拉机2台、打谷机3台、割禾机8台、播种机8台、大型犁3台,进行机械化作业,开垦了大片荒地。这是我国引进拖拉机的最早记录。
抗战胜利前夕的1944年7月,中美两国政府主管部门签订美国万国公司同意资助的“向中国农业导入农业工程的教育计划”合作协约。根据协约,设立奖学金,供20名中国研究生在美国学习农业工程和实习,共3年;美国向中国3个学校和研究所提供农业工程研究教学用的样机、资料、试验设备和试制设备。其后陶鼎来等一批农业工程学者赴美深造,这些学者勤奋攻读,热爱祖国,后来多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各部门的学术业务带头人和新领域的开拓者。万国公司向当时的中央大学农学院和金陵大学农学院赠送了多种新式农机和工厂设备,充实两校农机设备。两校遂于1940年代后期成立了农业工程系。1947年,美国万国公司又派出4名外籍专家到南京工作,两名分别执教于上述两所大学,两名在当时的中央农业实验所工作。
【笔者注:本书为陶鼎来先生手书传记,写作历时10年,记录了陶家从湖北陶胜六乡的普通耕读家庭到成员分散于世界各地的国际化大家庭。百年沧桑,人世变幻,这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更是中国百年历史的缩影。祖父陶月波是中国最后一代科举考试精英,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为官一地,造福一方。父亲陶述增和叔父陶希胜,一位学理,一位学法,一位是著名土木工程师,足迹遍布荒无人烟的各个工地,一位是著名法学家、记者、政治家,重庆蒋公馆的座上客。新中国成立后,陶述增任湖北省第一任水利厅厅长,后任湖北省省长,而陶希胜则随蒋入台,历任“总统府”国策顾问、立法委员等,手足情深的兄弟分居海峡两岸,至死不再相见。陶鼎来先生作为家中独子,年少时随父亲辗转于粤汉铁路的各处工地,后进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1945年考取公费留美名额,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习农业工程专业。1947年获得农业工程硕士学位后回国。后来的工作,用陶鼎来先生自己的话讲就是“多数时间在做开创性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办过国营机械化农场,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一直从事农业机械化工作,参与创办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机化研究所和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完整地经历了全党动员为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奋斗的全过程。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后,农业工程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25门学科之一,农业工程迎来了学科的春天。陶鼎来先生不负众望,出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组副组长,负责统筹学科建立的具体工作;同时,在59岁之时被农业部党组任命为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首任院长,担负起组建我国第一个农业工程研究推广机构的重任。正如陶鼎来先生在书中回忆的那样,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当初是白手起家、艰难创业,缺乏科研人员、没有办公场地、没有课题经费,甚至没有明确的学科领域,但陶鼎来先生为首的前辈们不畏难、不退缩,硬是闯出了中国农业工程领域的崭新天地。当年陶鼎来先生呕心沥血建立起来的土地利用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和农产品加工工程4大支柱研究领域,如今经过几代人努力,已经在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拓展为6大专业技术领域,即农业农村规划与发展投资研究、农情调查与资源监测、农村能源与环保工程、农产品加工工程、设施农业与畜牧工程、农业工程设计与监理。陶老是1945~1948年中国派往美国学习农业工程的20位公派留学生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留美生涯,包括对农业工程学科的掌握,对美国社会的观察,对中国未来的憧憬等,是这20人中唯一留下详细记述者。如有意购买此书,请联系微信号328894044(验证注明:购书),可享受出版社给予的折扣优惠.】
改革开放以后,凯斯万国积极参与中国的农机化事业。1980年,中国农垦系统利用补偿贸易建立的黑龙江省洪河农场引进了全套美国万国公司的农机设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规模达30万亩耕地的现代化农场。引进的设备包括大功率轮式拖拉机50台,轴流滚筒联合收割机42台,各类农具198台套。在动力机械上,有无线电话装置,田间作业时驾驶员可与生产调度人员联络。1983年,万国与凯斯合并成立凯斯公司,公司标志为CASE IH(凯斯的标识,其上部代表凯斯与万国的组合,同时将Internation Harvester缩写为IH,巧妙地形象化为一个人在驾驶拖拉机。下部为凯斯的标志色:红色)。
1997年凯斯在哈尔滨设立代表处;1999年2月,凯斯机械(上海)有限公司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正式投入运作,该公司现更名为凯斯纽荷兰机械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如今的凯斯农业机械,已经成为中国引进的高端农机产品的标志性设备,在精准农业、保护性耕作等领域大显身手。黑龙江省友谊农场5分场2队,于2002年选择了先进的凯斯设备替代了原有设备。凯斯的轴流滚筒联合收割机、超大功率拖拉机、保护性耕作设备、采棉机和甘蔗收割机等在中国农业主产区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农业中使用的发动机功率最大的拖拉机(500马力),使用数量最多的200马力以上进口联合收割机等均来自凯斯。“【引述自新浪博客“渡桥”《哈尔滨美国万国农具公司》文章,谨表谢意。】
二、约翰迪尔(及佳联)
佳联1946年建厂,原名“合江工业”,以农机修理、制造为主,是佳木斯市工业的摇篮。1950年代初,企业更名为佳木斯农业机械制造厂,引进苏联技术,生产脱粒机、播种机、开沟机。1980年与佳木斯收获机械厂合并,改称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佳联与四平、开封、新疆联合收割机厂并称四大联合收割机厂。
中国原来没有大型收割机生产能力。当时国营大农场需要大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但佳联生产的丰收3.0,无故障运行才一二百个小时,而发达国家的产品达几千小时。1980年,佳联厂长王自忠向机械工业部报告,要求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在中国生产技术含量高的农机。当时佳联的技术在国内并不领先,但这一行动推动了我国农机装备的技术引进工作。机械部决定,佳联和开封收割机厂共同引进美国约翰迪尔的1000系列联合收割机技术。技术引进协议1981年签订,由中国某进出口公司向佳联提供800万美元技术引进贷款。
经过引进消化吸收,1984年佳联开始小批量生产约翰迪尔1000系列联合收割机。这一技术引进,填补了中国大型联合收割机生产的空白,也结束了中国大型联合收割机全部依靠进口的历史。佳联成为全国惟一能生产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企业,其产品在东北国营农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华北地区知名度极高,占有国内95%的市场份额,在全国在联合收割机行业中奠定了龙头地位。
佳联在第一次引进的基础上,又引进约翰迪尔1100系列技术,但这一系列只是在1000系列基础上对美观度和舒适性有所改善,所以没有量产。1982以后,约翰迪尔又从1000系列发展出多种系列,而佳联还是1000系列,产品质量与约翰迪尔相差悬殊。农机是个系统,单个企业消化技术的能力有限,且产品质量受原材料、零配件质量和技术、管理等环节的制约。例如佳联的出口产品装船时崭新,到马来西亚上岸后表面油漆脱落,至今约翰迪尔佳联独资公司也没有解决表面斑点问题,无法出口。佳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市场稍差,企业效益就下降,市场转好时又无资金投入扩大生产,大致五年经历一次波动。1997年,资产负债率已达130%,难以维持。1994年,约翰迪尔派人到中国考察,寻找合作伙伴。因为佳木斯位于三江平原大型国营农场的中心,佳联有技术引进的积累,大型联合收割机在中国占据垄断地位,在中国的农机行业,只有佳联可能成为其对手。于是约翰迪尔选定佳联作为合资伙伴。
1997年5月,双方签了合资合同。合资后,佳联将从约翰迪尔引进的1000系列、1100系列、3060系列,以及粉碎机等优质资产合资企业,折合40%股权。原佳联有4000多员工、近千名退休职工,只有1500人进入合资企业,另1500人留在老佳联。另有三个为佳联配套的集体厂,未进入合资公司。企业的银行债务及其他社会负担留给老佳联。合资合同规定对佳联的三项反哺政策:①合资公司租用佳联的厂房、空地、库房、办公楼、火车货场等设施,②租用佳联部分设备,分十年逐步偿还,③合资公司购买一批佳联的半成品、原材料,十年内逐步偿还。所付资金用于851名退休职工、286名内退职工的工资和养老失业统筹、医疗保险等,维持稳定。
约翰迪尔收购佳联40%股权,付给老佳联7300万元现金,其中工商银行收回4500万,余2800万用于安置老佳联的职工,使老佳联实现并轨改制。2005年10月,老佳联改制为民营的“佳木斯兴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为合资公司配套。1999年,剩下三个集体企业合作成立佳联收割机公司,700员工,以没有合资进去的丰收3.0机型为主导产品,现在发展很快,年产中型联合收割机800-1000台,产值7000余万元,利税400多万元,甚至与约翰迪尔佳联产品形成竞争。【资料来自网络,未详具体出处,前期在《中国民族农机工业是否会被洗劫一空?》一文中引述过,谨表谢意,欢迎作者联系我们。】
约翰迪尔厂志记载:1963年约翰迪尔超过万国收割机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农用、工业用拖拉机和设备的制造商和销售商。公司进入消费者产品市场,决定生产并销售草坪和园林拖拉机及部分附加设备,如剪草机和除雪机。约翰迪尔公司从1976年开始服务中国市场,80年代,向中国出口了大量先进农机设备,并率先在中国进行技术合作和人员培训。
三、四平收割机厂
四平市联合收割机总厂,始建于1942年。1964年这家公司就成功研制生产出了我国第一台大型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填补了国内空白,结束了我国不能自己生产大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的历史。同时,这家企业曾经也是中国第一家、亚洲最大的联合收割机制造厂家,全国农机行业组长厂家,是新中国联合收割机的发祥地和摇篮,是我国联合收割机生产制造标准的制定者和参与者,毛主席曾亲手为厂名提字。【资料来自于农业机械记者付饶、北垦农机王王晓会,谨表谢意,尊重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