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长韩长赋最新讲述农业发展的热点难点,句句都是大实话!

发布时间:2016-04-13

导言

4月11日上午,中央宣传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北京市委在京举办“展望十三五”系列报告会第二场报告会,邀请农业部党组书记、部长韩长赋,围绕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作报告。别看韩长赋是农业部长,人家可不是给咱说官话套话,比一些村干部说的还实在。小编摘出一部分,跟大家分享。

11.jpg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十三五总体考虑: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

“十三五”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努力方向上我们总的考虑是,按照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更好地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就是要用新的理念来指导现代农业的发展,要实现的三个目标。

一是保供给,最重要的是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这是农业的首要任务。

最近,社会上有一些议论,粮食“十二连增”,库存多了,还要不要发展发展粮食生产。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首先,我们粮食并不是真的过剩,从中长期看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为什么这么说?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农产品工业用途扩展,我国粮食以及主要农产品的需求仍呈刚性增长态势。比如说人口总量增加,据测算,“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后,我们至少要多生1600万个孩子。城镇化人口每年增加,这个对粮食的需求也增加了,城里人饭吃得少,一碗饭吃不了,农村人吃两碗饭,但账得这么算,城里人肉蛋奶吃得多,肉蛋奶都得靠粮食转化。我们测算到2020年,粮食消费要在14000亿斤以上,其实我们现在大致上已经差不多这个水平了。我们现在的生产能力在12000亿斤以上,能不能真正稳定?因为我们这几年没有经过大涝,农业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这些年我们“十连增”,天还是很帮忙的。我们处在一个丰水期。即便我们有12000亿斤的生产能力,我们还缺2000亿斤的缺口。

其次,当前粮食库存多,储备多,主要是国家存粮多,它也不表明我们粮食真正过关。国家粮食库存增加,这给我们国家的库存,财政支出都带来一定的压力。原因是什么,有三条,第一,农业连年丰收,特别是玉米增产较多;其二,城乡居民和一般企业甚至粮食加工企业都不存粮了,粮食储备主要靠国家。现在国家粮食库存是增加的,民间仓库,企业的仓库,以及我们居民家里面的储粮都减少了。为什么减少?主要是价格看降,粮食充足。有的时候市场有风吹草动,盐都往家里扛,粮食有风吹草动,储粮多,现在大家心里踏实。

其三,由于国内外粮食价差,外粮通过各种渠道大量进入国内,造成“外粮入市、国粮进库。”这些因素增加了粮食储备压力,所以看上去似乎粮食过剩,但是实际上是阶段性、结构性矛盾的表现。我搞“三农”工作时间比较长,从农村出来的,也当过村干部,种过地,分过粮,也交过公粮,那时候大干干完腊月二十九,吃完饺子就动手,也吃不饱。改革开放以后,家庭承包解决了温饱问题,我们都经历过,粮食生产也是风风雨雨,几上几下,多、缺、贵、贱,我有体会。

从历史上看,我国粮食向来是“多了多,少了少”、“粮食多的时候少,粮食少的时候多”、“粮食多了渠道少,粮食少了渠道多”,什么意思?粮食多的时候,买粮食做粮食生意的人少,粮食少的时候,买粮食做粮食生意的人多,现在国家进行粮食收储,民间都不做这个生意了。“粮食多了问题少,粮食少了问题多。”粮食多了主要问题是增加财政负担,粮食少了就是社会问题、物价问题、社会安定问题,所以现在粮食多了点,那也是“幸福的烦恼”。你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在“粮食多了装不下”和“粮食少了不够吃”之间选择,你愿意选哪个?当然是“手里有粮、心中不慌”了。粮食生产作为一个农业生产,要根据供求余缺,做一些年度调整。多的时候可能少种一点,少的时候多种一点,但是总体上战略全局必须要头脑清醒,不能因为技术性问题犯战略性错误。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也并不意味着关起门搞农业。我们国家是农产品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进口一些拾遗补缺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是必要的。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也是快速上升,2015年我们进口了3272万吨谷物、8169万吨大豆、447万吨油菜籽、485万吨食糖、176万吨棉花,我们还进口了八九百万吨的食用油,大概常年在七八百万吨,但是进口食用油两害相权取其轻,因为我们国内加工,国内企业开工,我们的工人还可以就业,我们的财政还可以拿到税收。这些我方才报的数字,如果折合成土地,它大约相当于8亿多亩的播种面积,请注意,不是耕地面积,是播种面积,因为我们国家复种指数比较高,18亿亩耕地,但是播种面积24亿多亩。实事求是讲,进口农产品相当于进口土地和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们国内资源环境压力。一是我们有缺口,需要进口,另外确实要是算大账,它相当于进口土地和水,所以我们是两个资源,不是关起门,该进口也要适当进口一些。

但是我们绝不能顾这头忘那头,知其一不知其二。进口农产品也相当于进口劳动力,一定程度上会对国内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造成冲击,减少农民就业和增收机会。为什么各个国家农产品进口都是敏感问题?它主要不是个经济问题,是个社会问题。我也算了一下,我们国家2亿4千万农户,18亿亩土地,现在土地多了一点,变成接近20亿亩,当然有1亿5千万亩不稳定,有的没有耕种条件。大概念是每个农户七八亩地。同志们算算,8亿多亩播种面积至少折合成7亿亩地,对劳动力影响多大?至少相当于进口了1亿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如果进口1亿劳动力那还得了吗,社会怎么稳住,庆幸的是我们国家这些年改革开放,工业化快速发展,城镇化快速发展,我们有大量的农民工进城,我们有2.7亿农民工,其中1.7亿进城了,要不然那可是不得了。所以我们要适当进口,但是如果没有适当节制敞开进口,就会有大量农民没活干,势必会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农业农民两头都要顾,不能只顾一头。所以说发展农业,不能只算经济账,还要算民生就业账、社会稳定账和执政基础账。我国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全球粮食贸易量有限,加上国际农产品市场集度高,依赖国外保供靠不住。总之,端好中国人饭碗,既要立足国内,又要适度进口,不进口不行,进口多了也不行。为此,中央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我们要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握好进口的力度和节奏,确保中国人的饭碗里主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绝不能靠买饭吃、讨吃过日子。

二是保收入,让全国农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心任务。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要小康,收入得增长。到2020年,中央规划的是农民人均收入要实现翻番,特别是现行贫困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虽然城乡居民收入比在缩小,但是绝对差距仍在拉大,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高出近2万元。而且农民收入是全国平均,地区之间的差距仍然是很大。像上海,2015年上海郊区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05元,比全国高出一倍。甘肃多少?甘肃人均仅为6936元,这两个地方差距很大。所以缩小城乡居民和不同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难度很大。目前农民就业和工资增速“双下降”,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两大支柱增长乏力,所以农民增收的形势不容乐观。农民收入靠四块结构,一块是家庭经营收入,一块是打工的工资收入,一块是财产性收入,还有转移性收入,国家给的。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和打工工资收入占比接近90%。现在这两大支柱都不乐观,为什么?家庭经营收入现在农产品的价格在下降,打工现在我们的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很多企业也挺困难,你让他增加用工,或者增加工资都很难。

“十三五”期间,我们的目标是保持农民收入年均增速6.5%以上,确保农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为此,要加快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持政策体系,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农业内外、城乡两头共同发力,力争保持“两个高于”的好势头。要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化,广辟农民工就业渠道,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这是第二个保收入。

第三是保生态,缓解农业资源和生态压力。这是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

我国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我们用十分有限的水土资源养活了十几亿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誉。但是我们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四海无闲田,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占用大量好地,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华北平原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超采漏斗区。另外南方有些地方,土地受到了重金属污染,农业生态环境亮起了红灯,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阶段性问题的集中体现,也是“十三五”农业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

过去我们一些地方搞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在当时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有苦恼,尤其是东北地区,玉米秸秆成了灾,放在田里不行,第二年庄稼没法种。弄到家里,过去靠它烧火、做燃料,现在不需要了,燃料多了。放在田里烧了也不行,污染空气。还有养殖,我们的养殖多了,全中国一年出栏6亿7000多万头猪,大家算算平均两个人吃一头猪,我们还有那么多牛肉,鸡肉、鸡蛋就更不用说了。5000多万吨猪肉,牛羊肉1000多万吨,鸡鸭鹅肉2000多万吨,接近7000万吨的鸡蛋,接近4000万吨的牛奶,等等。养那么多牲口肯定有畜禽粪便产生,大家看过电视剧《老农民》片断没有,里面有很重要的情节,两个合作社上城里掏大粪,被抓住了,跟作贼一样。那个年代哪里会有畜禽粪便的污染,所以我们也要历史性地看。

为什么还要辩证地看,如果说为了保护环境不养猪了,不种地了,那是不发展,不是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还得辩证历史地看这个问题,但是现在我们必须把农业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到更加突出的优先的位置上来。这是我想讲的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十三五”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战略定位、发展主线和目标任务。

“十三五”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任务

第一,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目前我们的粮食生产能力还存在很多隐忧。一是耕地数量减少,1996年到2011年全国耕地净减少了1.25亿亩。第二个问题就是耕地质量下降。我们占的地都是好地,城边、路边可灌溉的好地,我们补的地很难和占地质量相提并论。另外这些年超负荷耕作,土地一些地方越种越硬,越种越薄,耕作层变浅、土壤酸化、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凸显,耕地质量堪忧。三是科技支撑能力依然不强,跟发达国家比,我们的科技生产率比人家低10-20个百分点,科技成果转化率低30-40个百分点,不少成果的还在实验室里。因此这些问题也是我国粮食产能的瓶颈制约。现在我们做一项工作,就是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施耕地质量与保护提升行动,总的来说要做到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要加快发展现代种业,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第一位的是种子,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这是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和任务。

第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这几年,农业存在着产销不对路的问题,农产品大路货多,优质的品牌还不多,农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卖不上价,可以说“买难、卖难”并存。当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适应农产品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需要,提升农业的质量和效益,使农业生产更好地适应市场。我们调整结构也不是简单的压粮扩经。 “十三五”时期我们的结构调整要做好加减法,要增加高端有效供给,减少低端的无效供给,推进农业供给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有的时候,我们说中高端消费的阶层可能还是少数人,少数人在别的国家可能就是少数人,在中国少数人也不得了,中国有13多亿人,少数人就是很大的量,10%是1亿多人,20%就是2亿多人。全世界哪里有2亿人中高收入,但是这一两亿人这是一个大市场,所以很多国家为什么喜欢变成中国人旅游的目的国,就是想要中国人来买东西,中国人有钱。我们很多人到国外去抢购农产品,包括抢购奶粉,其实咱们的奶粉不错,但是大家还不太放心,抢奶粉给人家送钱,人家还限购。国人到国外抢购奶粉是中国人的耻辱。现在大家搞网购,网购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第一产品的一致性,我们产品一致性的问题,不光农业,工业也有这个问题,你买第一个东西挺好,买第十个东西就不灵了,农产品要有一致性。第二个标准化的包装,冷链运输,物流配送,这套都得有,不然淘宝淘来的东西可能就变质腐烂了。

当前重点调整:玉米、生猪、牛奶

当前我们要重点抓好三个品种的调整,就是玉米、生猪和牛奶。

一是调减玉米。因为这些年粮食增产多,大头是玉米,现在粮食库存多,主要也是玉米。由于连年丰收,需求下降,目前玉米库存较多出现的阶段性剩余需要适当调整。去年,农业部制定了玉米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提出2020年玉米的面积要调减5000万亩以上,今年要调减1000多万亩,估计接下来要调两三千万亩,到2020年,那个时候种植面积比现在要减5000万亩。调减的主要是北方的农牧交错带,西北干旱地区、西南石漠化区,形象地说就是“镰刀弯”地区,这一区域是过去十年玉米面积增加最多、发展最快,也是产量低而不稳的非优势区。调减玉米,重点是种养结合、粮豆轮作,发展青贮玉米和青饲料等作物,把粮仓变为粮仓+肉库+奶罐。

二是稳定生猪。“猪粮安天下”,近期猪肉价涨的比较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轮价格上涨是经历了3年多的低迷,从去年4月份开始上行,到今年3月末,猪肉零售价格同比上涨38%,活猪价格同比上涨57%。我们最便宜的时候,活猪4块多钱一斤,现在9块多钱一斤。这轮价格上涨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生猪周期,过去三年猪价低迷引发产能适度调减,我们的存栏下降,母猪也减少,所以生猪周期进入价格上涨的通道。因为三年多低迷,亏的一塌糊涂,散户都退出,就剩下规模猪厂不得不停了,所以这一轮猪价上涨带有恢复性和补偿性,这是一个猪周期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供给减少,确实猪少了,大城市郊区、水网密集区、人口密集区,都在调减生猪的规模,现在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周边都在禁养、限养,我们前段时间调度十个省,这十个省就同比减少饲养量2000多万头。另外养殖主体调整,我们这些年在抓生猪规模化养殖,因为散户一涨价全补栏,一降价卖光。现在村庄在搞环境治理、新农村建设,所以房前屋后遍布猪栏,这个现象极为显见。所以大量的散户,小规模饲养户纷纷退出。我们多年的经验数据,如果出栏存栏多了5%以上,价格就会大跌。如果小了5%以上,就会大涨。2011年少了5%,今年涨价,但也不到10%,大概8%左右的样子。

预计今年上半年猪肉价格仍将保持高位运行,但不会出现暴涨,四季度随着市场供给增加,价格会趋稳。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调整优化生猪区域布局,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促进生猪养殖绿色发展,保障有效供给,稳定市场价格,既让老百姓吃得起,又让养殖户有钱赚,这才可持续。我们很多的物价特别是食品,这头涨价了,城里人就有意见,那头一降价,农民有呼声,所以政府得两头顾。

三是提升牛奶。“奶瓶子”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2000年的时候,我国人均乳品占有量不足8公斤,现在提高到近30公斤。市场上乳制品种类齐全、供应充足。现在的问题是,因为奶业以前出现过一些问题,最典型的是三聚氰氨事件,八年过去了,但是市场对国产奶粉还缺乏信心。其实这些年我们国内的奶业也是痛定思痛,牛奶品质在不断提升,现在我们90%以上的牛奶都是机械化挤奶,除了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还有一些游牧民族自己挤牛奶打点奶酪,做点茶以外,基本上商品化的牛奶没有人工挤的,现在看不见挤奶姑娘了。只有机械化挤奶,才可以封闭运行,能防止非法添加,才能够冷链运输,保鲜,这个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今后我们要加强奶源基地建设,选育优良品种,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提质量、保安全、打品牌,恢复国人对国产乳业的信心。

此外,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还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十三五”,我们将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提档升级,使城里人到农村去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赏花摘果、体验农耕文化成为一种时尚,让产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农房变客房,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到周末去郊区行路难,越是风景好的地方越拥堵。我们拥堵一点,农民心里高兴,都来吃农家饭。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