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机管理须再加把劲儿

发布时间:2016-07-03

互联网大潮汹涌而至。“互联网+”,谁“+”得好,就能勇立潮头、引领发展;“+”得不好,就有可能被拍在沙滩上,成为时代的“弃儿”。

今年三夏期间,“农机帮”“农机直通车”手机APP等一批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农机行业提供农机作业、农机维修等信息服务的互联网移动平台,让机手找活干、农民找机械不再犯难,成为农机化生产的一大亮点。5月26日,农机360网在北京召开O2O电商战略落地发布会,联合太平洋保险、信农贷,推出“农机实体店+电商平台+金融服务+农机保险”的农机营销新模式。“互联网+农机”使传统的农机行业不断迸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如果说“互联网+”农机经营由市场内生驱动,那么“互联网+”农机管理则需要政府强力推动。近年来,一些农机管理部门顺应“互联网+”大势,积极推进农机化与信息化、农机管理与互联网融合,取得了成效。

农业部农机化司组织开发并推广应用了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直通车、农机化生产信息网上直报系统、农机统计直报系统、农机产品网上展示系统、国家支持推广目录申报系统等13个应用系统,提高了农机管理现代化水平。

黑龙江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农机管理调度指挥网络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农机自动定位、作业轨迹查询、图像信息采集、无线视频、耕作和深松面积统计、应急指挥和天气预报等功能。目前入网车载智能终端达到15000多台,深松监测终端4000多台。

山东省农机局自2012年开始,实行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的行政许可申请受理、结果公告等环节在线运行。

今年4月11日,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发布《关于农业机械部级推广鉴定网上办事大厅试运行的通知》,标志着农机推广鉴定工作进入“线上”时代。网上办事大厅试运行1个月之内,就有近300家企业完成注册,600多个产品完成项目申报,日均点击企业百余家。

实践证明,“互联网+”农机管理是农机管理机制的一大创新,是方便农民和农机企业,提高政务效能,有效预防腐败,惠及管理部门和管理对象各方的重要措施。如在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中,企业每年都要进行农机补贴产品信息的归档申报,而且申报的内容几乎相同,都是补贴农机产品《推广鉴定证》的相关参数等资料,存在大量重复性劳动,耗时费力。有人提出,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全国农机补贴产品信息归档申报系统”,进而建立“全国农机补贴辅助管理系统”。有的农民抱怨,为了买一台小型拖拉机或微耕机,补贴几百元,却要在村庄和县城之间往返数趟,浪费了大量时间,不少人为此干脆就放弃了补贴机会。有的农机生产企业吐槽,每年为申请产品推广鉴定等,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这些都影响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如果把这些工作搬到网上和“云端”,让信息多跑路,农民群众、农机企业就能少跑腿,政务效能也能大大提高。

同时,推进“互联网+”农机管理也是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保护农机干部的有效措施。通过“互联网+”农机管理,实现权力运行的自动预警、全程留痕、动态监管,减少了管理干部与服务对象面对面接触的机会,降低了权力寻租、行贿受贿的可能,对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廉洁高效规范实施强机惠农政策无疑是有利的。例如:去年以来,农业部大力推广应用农机深松智能装备监测系统,采取卫星定位、无线通讯和智能监测传感技术,对农机深松作业过程、面积、质量进行实时监测,有效防范了农机深松作业补助工作风险,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对此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尽管“互联网+”农机管理好处多多,是大势所趋,但与“互联网+”农机经营相比,“互联网+”农机管理进展还是偏慢,与党委政府要求、社会各界期盼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一是重视程度还不够高。有的人对传统的农机管理方式改为互联网化的现代管理方式还不太适应,对“互联网+”农机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愿改,或者受传统管理思维束缚,怀念别人有求于己、高高在上的那种感觉,不思改。

二是推进力度还不够大。有的地方搞了“互联网+”农机管理的规划,但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就是落不实。有的地方态度消极、工作被动,资金不去争取,拨一拨、动一动,需要上级不断督促。譬如: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公开工作搞了这么多年,仍有个别地方信息公开不规范、不完善,有的信息公开网站或栏目长期不更新,有的热线电话根本打不通或者经常无人接听。

三是应用范围还不够广。在地域范围上,只有农业部和黑龙江、山东、河南、浙江、河北、安徽等少数几个省进行了“互联网+”农机管理的尝试。在业务范围上,已开展的“互联网+”农机管理探索主要集中在农机作业指挥调度、推广鉴定、购置补贴信息公开方面,在农机牌证挂发、安全监督、维修管理等方面鲜有涉及。

四是信息开发还不够深。信息采集量过少,互联互通不畅,“信息孤岛”、“信息烟囱”现象较为普遍,共建共享不够。有一些信息平台只面向管理部门开放,缺乏管理部门和服务对象的有效互动,或因宣传不力,社会知晓度低,信息资源闲置,深度开发利用不够。

围绕着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着力做好“提高、完善、拓展、互动”的文章。

提高就是提高思想认识,加大推进力度,提高“互联网+”农机管理平台建设和应用水平。

完善就是已经做的一些工作例如管理信息公开,要进一步完善,做到公开及时、准确、全面,不断释放“指尖上的正能量”,同时要处理好公开和保密的关系,对管理中形成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电话等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要加强保密措施。

拓展就是拓宽“互联网+”农机管理的业务应用范围和覆盖范围,把农机管理的方方面面、各个地区都融入互联网,积极开发官微、公众号等新媒体产品,形成“互联网+”农机管理全方位立体化应用格局。

互动就是推进信息由单向流动向双向互动转变,由束之高阁向用足用活转变,使“互联网+”农机管理成为传达党和政府声音、回应社会关切、解决群众难题的有效渠道,让服务对象有更多获得感。

互联网时代,“触网”者兴,“脱网”者衰。“互联网+”农机管理是建设农机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需要,也是广大农机企业、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推进力度需要大些、再大些,步子需要快些、再快些。

当然,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抓紧把一些申请、查询、咨询、信息公开等容易在线上实现的环节尽快“+”起来、互联网化,然后逐步推进,把一切能够在线上实现的环节都转移至线上,做到线上和线下紧密无缝衔接、联动协调运转,用互联网手段提升工作水平、造福农民群众、便利农机企业、促进行业发展。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