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篇关于2016年水稻机市场的文章引起了行业许多人的关注,究其原因:是文中提到水稻机市场是逆势增长,但很多人反映数据泡沫太大,应该是下滑明显。笔者反对动辄对某一种市场贴标签——增长、下滑,市场分析应当具有“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的对立统一视野。再者,这种增长和下滑的分析,从根本上说,失去了对称性的研究。用经济学的语言可以表达为:他们都在理论框架里假设了供给环境,然后主要强调的只是需求侧的深入分析和在这方面形成的“需求管理”政策主张,都存在着忽视供给侧和供给管理的共同问题。明显可见,谈到某一市场增长抑或下滑,都是从市场需求及市场销量谈起的,而没有从供给端(产品、制度)等谈起,失去了对称性的研究,没有提供完整的清晰的视野。
市场分为供给与需求两侧,两者共同发展才能促进市场的螺旋式前进,而非空转不前。为了更加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笔者想用中医的词汇来表达。
中医认为:肾中精气是机体活动的根本,对机体各个方面的生理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在理论和实践上全面阐明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将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概括为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肾阳对人体各脏腑组织的功能起推动、温煦作用,肾阴对机体各个脏腑器官起着滋润和濡养的作用。两者结合,以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
百虑一致,殊途同归,中医的词汇可以让我们更加形象地把握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分析。那么,换为市场的环境,肾阳则为供给一端,对市场的发展起着推动、温煦的作用,供给的不断生成,推动了市场的发展。肾阳还可以制约阴寒,当市场出现需求不足的情况,创新的产品则可以重新激活市场的火力,比如小麦收割机活力日益下降后,久保田PRO100则激活了市场,雷沃、沃得、哈克、迪马等公司均有单纵轴流模式小麦机产品跟进。肾阴则为需求一端,对市场的发展起着滋润和濡养的作用,需求的不断生成,促进了市场的繁荣。肾阴还有制约过度阳热的作用,比如玉米机近几年高歌猛进,部分企业不无亢奋,2014年与2015年的需求下降,有的企业库存了一半的生产量,给予了亢奋噪杂的市场一盆冷水。
那么,2016年玉米机市场存在问题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即肾阴虚、肾阳虚两种病症并存。
第一,肾阴虚,需求不足。
1.目标用户群体士气低落。玉米价格问题严重打击了农民的士气,谷贱伤农,农伤则市场冷淡。随着政策调整,要求减少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以及在黄淮海区域大力推广青储玉米,又再度打击了对农民的信心。农机的购买一定在农村经济的大环境下进行,不可能跳过波谲云诡的经济环境而自主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算经济账。就目前的态势来看,理性的用户购机热度应当是下降的,增速下滑已成定局。有的同志认为,玉米种植的调整只是表面现象,很多地区还得种玉米,农民不种玉米没得种,种玉米还是高于其他作物的收入。所以玉米机销量不成问题,这种流氓逻辑显然没有考虑区域的玉米机保有量和作业规模问题。
2.用户收益下降快速。近几年随着玉米市场的快速发展,区域保有量逐步上升,用户收益下滑快速。比如内蒙等地区,大四行玉米收割机的每年纯剩4-5万元已经是高手中的高手,但是补贴后产品价格在15-20万元,回本周期太长,而且新产品价格依然下降,已购机残值也无法保证。显然,服务性组织的市场也在洗牌,从目前不专业的服务性组织中优胜劣汰,非理性购机应当减少,购机群体减少才能更好的实现农业机械化对专业服务组织的要求,及服务组织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用大白话说,未来是干得好、干得多的购机用户胜出。
第二,肾阳虚,供给不足。
1.国三产品稳定性不足。很多同志的分析,把国三产品放在了需求端,认为是目标用户群体的信心不足,惑矣。其实,这应该属于产品供给的一端,是生产厂家没有对国三产品稳定性的十足把握,也没有出现问题的十足承诺——出现问题怎么办,怎么解决,合理解决,及时解决。尤其是升级国三后,产品的不稳定性增加,但反而用户多付出了购机成本,这点上是目标群体所难以接受的。本身在补贴没有倾向国三产品的情况下,主机厂应当联合发动机公司合理解决用户购买的价格鸿沟问题,装配国三带来的整机价格上升,应该给予用户群体一个合理的可以接受的程度。
2.玉米多种收获的产品供给不足。果穗收获机泛滥横行,同质化严重,玉米籽粒收获机以及青贮机械发展缓慢。东北地区的大型玉米联合收获机,主要靠凯斯、迪尔、克拉斯等品牌支撑,国内产品中雷沃一枝独秀,产品的验证较为充分(相对而言)。其他企业的产品还处在进一步的试验中,可靠性以及损失率、破损率等指标变数较大。黄淮海地区的玉米籽粒收获现在处于玉米割台加切横流小麦机的初级阶段,玉米割台销量不错,但收获方式处在发展期。南方玉米籽粒的收获,目前在靠纵轴流履带式水稻机改制,分为两种:第一,在原来的拨禾轮割台上加装系列部件,例如分禾器等,使之能够分行和摘棒,优点是可以不对行收获,满足不规范的玉米种植模式(尤其南方),缺点是喂入的杂物较多,脱分功率消耗较大,含杂率较高。第二,换装玉米机割台,先摘棒再喂入,基本类似水稻的“半喂入”方式,优点是脱分功率消耗一般,清选较为彻底,缺点是受到玉米割台对行限制难以满足复杂无序的玉米种植模式。不止在我国南方,就连东南亚地区的玉米籽粒收获,部分区域开始依托这种方式完成。总的来看,玉米籽粒收获机,民族工业显然准备不足,纵轴流模式研究尚在初期,应当迎头赶上,关键不在于放卫星(亚洲第一收割机),而在于真正的产品设计和实验验证,一切未经充分验证的产品都是纸老虎。青贮机械,在玉米青贮种植快速爬坡之时,依然存在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国内企业中,石家庄美迪的产品胜出,虽然是拨禾轮的老东德模式,但近几年销路广开,国内企业竞相模仿,但鲜有成功者:出现了不是产品稳定性不足,就是盲目上量导致库存积压等问题。圆盘式收获机以克拉斯、迪尔、科罗尼等产品为主,国内企业处在三环之外。再者,不能只考虑收获果穗和籽粒的问题,对于玉米秸秆也应当有所思考。现在的摘棒机带秸秆还田是必备,但是对于用户来说,自带的秸秆还田是非必要,而且有的地区用户要求还田机不放下去;就国外的产品来说,一般在割台下面有底刀,利用刀具的剪切力而不是进入土层粉碎秸秆。对于秸秆处理的模式,作为供给一段的厂家,也应该进行深入思考。
我们还需要考虑补贴政策的问题,尤其面对国二国三切换,探头车是否延续补贴是一个值得广泛关注的问题。这里说的玉米机市场增量明显下降,也并不是全国一概而论,有些区域还有可能出现增长;再者有些区域经济欠发达,但加之需求不足,可能出现玉米机跨区作业忙的现象,从经济发达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而玉米摘棒机机跨区作业首先要考虑对行问题(不同区域、不同行距),国外大型玉米籽粒收获机的不对行收获技术需要学习。
对于企业来讲,在供给一端,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营销方法都需要进一步改革。有的企业还停留在抄袭加仿制的阶段,或者依然没有解决短交期的问题,商品制造周期长,物流时间及质量不保证。有的企业是亿元的收入,千万级、百万级的管理水平。有的企业装配了国三发动机但没有召开现场演示会,用户没有见到实际作业效果不敢轻易购机。有的企业未对国三产品发布服务承诺,用户对此没有底,持币观望或者选择大品牌厂家——寡头效应逐渐显现。另外,上面提到的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主要指的国内企业;久保田的摘棒机很有可能是虚晃一枪,迪尔也放弃了摘棒机的再投入,国外玉米机品牌主要稳妥推进玉米籽粒收获机产品以及青贮机械,这点上国内企业需要重视,快速跟进,以免被“击其半渡”。
还有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厄尔尼诺及反厄尔尼诺现象现象。异常气候及极端天气将会造成农业的大问题,其中一些地区暴雨频繁,出现洪涝灾害,另一些地区则高温少雨,严重干旱。玉米生长周期较长,需要后续跟进观察,这也是影响玉米机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医治病不能见症治症,必查五脏虚实而调之,有余则泻,不足则补,郁滞则疏通,上越则平亢,随证治之,因人用方。徐春甫《古今医统》指出:“治病犹对垒。攻守奇正,量敌而应者,将之良;针灸用药因病而施治者,医之良也。”玉米机市场莫不如此,供给不足则要创新供给一端,需求不足则要降低落后产能,阴阳调和,方能中正。但是,关于颠覆性创新,迈克尔·雷纳认为需要回答三个问题:1.在位企业是否在利润上对新进企业的细分目标不感兴趣?2.新进企业能否利用新的商业模式在该细分中获利?3.如果第2个问题的答案为“是”,那么我们需要知道小公司是否具有让它们承接更大更复杂项目的先进技术,让它们在能够利用新商业模式的同时,不必牺牲成本和业绩优势。换言之,那些小公司能够进入市场上游,而且不会落入和现有主流市场中大公司一样的窠臼。笔者不下结论,请君自行思考。
最后,笔者想综合之前的文章,谈两个观点。
第一,农业机械化的内卷化。
内卷化一词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hifford Geertz)《农业内卷化》(AgriculturalInvolution)。根据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黄宗智在《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把内卷化这一概念用于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研究,他把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获得总产量增长的方式,即边际效益递减的方式,称为没有发展的增长即“内卷化”。
笔者认为,农业机械化也存在内卷化的趋势,随着农业机械化成本的投入,土地产出的边际效益也会降低,除非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服务覆盖率,以专业化服务的规模效应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的国际化竞争力。笔者也曾呼吁,不要误导农民成为农机发烧友,关键是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在目前人地比例的严格限制下,在二三产业吸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力的情况下,农机行业应该更多理性的思考,方向不能一边倒,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很有必要。
第二,技术与市场的相离性。
我们通过图示可以看出,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具有相离性——技术进步,需求下降。从图中可以看出,技术发展线稳步上升,而且态势较快;市场热度线在市场需求逐步下降的前提下在快速下滑。在S1区,这时属于蓝海竞争时期,市场的刚性需求旺盛,但产品技术满足不了实际需求,整体来说是质量参差不齐、性能时好时坏的农机满足了如火如荼的市场需求,很有可能还是产量售罄,形势一片大好。在S2区,这时属于红海竞争时期,市场的需求快速滑落,但产品的制造能力和工艺水平得到了较快发展导致了产品价格的抬高,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各厂家不惜以价格战开打,尤其在产品不具备差异性的前提下,价格战是唯一选择,这是一场不必要但不得不开始的战争。在蓝海竞争时期,最为关键的,是要靠企业战略管理来解决技术与市场相离的问题,真正能够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产品线能够成梯次配置,满足不同时期不同营利诉求的不同用户群体。战略的第一要务是解释,但更重要的作用是预测,验往知来、开物成务,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