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下农业和农机几个“痛点”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6-08-01

守住了耕地红线,合理利用尚需时日

从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获悉:截至2015年底,全国实有耕地面积20.26亿亩,其中含有难以稳定利用的耕地和根据国家政策需要逐步调整退耕的耕地,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保有量18.65亿亩,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在15.6亿亩以上,18亿亩耕地红线依然要守住。

我国耕地总面积在“红线”范围之内,但有没有做到合理化使用?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有18.65-15.6=3.05亿亩耕地尚不属于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即便是15.6亿亩的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内的耕地,也存在不少没有好好整理、地势不一、整地不成形的情况,因此耕地的合理利用尚待时日。

怎样才能有效的使用耕地并减少浪费呢?城镇化速度还在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原本分散在各个农户的小块耕地被弃荒,因此国家在推广土地流转,并扶持各类农业合作组织,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土地。只有把分散的小块土地再次组合成连片的大块耕地,适合机械化、规模化作业,才能充分利用耕地,耕地产出效益才能最大化。

土壤保护迫在眉睫

《日本人租田地,闲置5年任荒草疯长,结果却让中国人颜汗》在农机360网的点击量很高,此文道破土壤保护的天机。受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地区兴建重工业,对高污染企业睁一眼闭一眼,导致很多工厂周边的大范围耕地各类重金属元素超标。即便是现在,国家在倡导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一些地区的工厂为了利益铤而走险也屡见不鲜。

其实不仅是各地的工厂,即便是农民也一直忽略土壤质量问题。据了解,全世界这么多的国家,中国的农用化肥使用总量和单位面积使用量都是排在很靠前的位置。再加上很多地区大量使用农膜等不易降解的化工用品,有限面积的耕地土壤质量就更加恶化。

怎么样能让土壤质量提升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已经开始借鉴国外的一些土壤保护的经验,进行休耕轮作试点,同时在适当的地区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而且还发布了关于农用化肥使用的规划,并且在多地推广农用残膜回收机具,从多层面对土壤进行保护。

农机提质增效是不变的主线

“中国的农机缺乏了什么,让我国农民还是这么费时费力费人?”不得不承认,很多国产农机产品的质量不敢恭维,过了保质期之后大修常伴、小修不断,即便是在保质期,刚买到手就坏在地里的农机都屡见不鲜,这与农机整机产品的内部构造合理性和零部件质量都分不开。中国的不少农机产品都是买来别人的产品“照猫画虎”复制出来的,部分厂家的相关工作人员对于机器构造的“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都不能了然于胸,更缺乏常规工业品的5-7年的磨合期,所以质量参差不齐。硬伤难治,导致了农民的费时费力费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追求质量、提高效率,无疑是唯一的解决方向。

“我们引进了好多国家的产品,也自己研发了,也创新了,但是怎么还做不上去?”不得不承认,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虽然引进了不错的农机产品,也学习了,但是,学来的很多都只是皮毛,一些硬件和软件受知识产权保护,是很难学到的。比如:农机产品内部金属元素的构成比例、零部件厂商考核体系等,大部分重要核心技术、数据都受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些人类社会智慧财富的结晶,一般都掌控在世界巨头农机公司手中,不会轻易让外人得到的。即便是进行“反向工程”用来解剖、分析产品内部金属元素构成比例的检测仪器,都不是普通某个企业能够买得起、用得起的。因此,这些无形的技术壁垒还需要我国农机企业去攻破,仍然尚需时日。

“怎么能让我国农机走上世界前列,让农民受益?”笔者认为,目前我们没有必要去考虑走向世界前列,而是先做到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现状及发展需要即可。“世界前列”只是个“虚名”,注重实效才是当务之急。中国本身农业生产的农机“刚需”就很巨大,以至于国外农机巨头慕名而至,挤压本土品牌。好在本土品牌比外来品牌更了解中国的文化、农业等现状,因此,利用各种优势和资源研发出适应当地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的优质农机才是实务。

种子新品种研发、推广尚需时日

种子在一个国家的农业生产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为什么近些年来我国的大豆种植面积在萎缩?追根求源就是我国的大豆品种落后于国外农作物出口大国。大豆的出油率比国产的高、价格却比国产的低,导致了东北大豆的全面溃败。

好在新品种已经开始研发,但是由于我国的地貌、气候特征差异显著,要研发出各个地方相应的品种也不是容易的事情,而且还需要各种测产、推广。

销售观念转型保障农民权益

“农民种植出来的是不是得到应有的回报,是不是带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据了解,我国农民种植的农作物、经济作物除了自家消化掉一部分之外,大部分都是我国政府以“战略储备”的形式存放在粮库,粮食加工企业从农民手中或是从粮库购买。受进出口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农民种植出来的农作物在卖出时价格便不是很稳定,再加上农民本身就是议价能力的弱势群体,因此近些年来的“伤农”事件频发。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匹配程度逐渐提高,“订单式”农业种植逐渐崭露头角,并成为一种潮流。在还未进行农业生产之前,就提前把预计产出的农作物销售出去,这种农作物“期权”交易可以尽可能降低农民种植收入大幅波动的风险,对农民也是一种保护。

结束语:这些年,我们一直在问,在解决,可是我们做的不够透彻。为什么国外的产量高,为什么人家的农机具质量好,好使用?为什么人家种那么多地却很轻松?好多东西需要我们思考。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所以中国农业和农机必须强!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