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在成立95周年大会报告中提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初心”?
笔者认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初心”,是根据我国农业机械发展低端、效率低下的现状,由国家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用来补贴农民购机,从而降低购机农户的购机成本和购置门槛,是减轻终端用户资金压力、增强农民“获得感”、提升农机化水平的措施。
然而,现实是“初心虽好,实践尴尬”。自施行农机补贴以来,发生了太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我们不禁要问:好端端的一件事为何就干不好呢?
一、农机购置补贴的的兑付程序和资金缺口
如农民想要享受农机补贴,目前的方式是“先购机、后申请”,”带机申请、直补到户”。这样一来,就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无论什么时间购机,这部分资金得先拿出来,农户不拿就得经销商拿,经销商不拿就得厂家拿;二是能不能拿到补贴是个大大的问号?
据笔者观察,在实践中,“先购机、后申请”不如“先申请,确定补贴后再购机”,全额购机不如差额购机。
从补贴资金总量上看,各省资金每年都有两种情况发生:资金充裕或存在缺口。各省的补贴资金是其根据中央拨付的补贴资金,加上本省各地农机发展情况再拨付给各个县市的,谁又能保证准确预测各个县市的资金需求?况且,中央拨付的资金总体上就难以满足某些省份用户实际需求,存在不小缺口。
从兑付程序上看,地方在拨付资金充足情况下,按顺序排队大家都能享受到补贴,这样不会存在问题,相当于普惠制。然而,在资金不足的情况发生时谁有资格拿到补贴?谁来分配?按什么方式分配?会不会黑箱操作和权钱交易?一般来说“摇号拼人品“的方式比较常见。然而,按摇号的话,有摇中的就肯定有摇不中的,摇不中的怎么补?国家没有明确的补充方案,摇不中的第二年能否继续获补?能否优先获补?补贴额是否不变?这些统统没有明确。按照某些省份文件”当年补贴资金只用于当年购机“,其实就是否决了上一年度那部分因为资金不足摇号摇不中而且没有拿到农机补贴资金的那部分用户,是否有失公允?
再来说说拿不到农机补贴影响了谁?在全款购机情况下,就是购机者本人承担风险,经销商自主垫资情况下就是经销商承担这个风险,生产厂商同意经销商垫资的情况下就是生产厂商承担风险,很明了,这三方总有一方承担,但是无论哪一方承担,都是承受不起的,也是违背公平的。各位道友应该都能了解,因为摇号摇不中的地区并不是个例,道友们可以通过各地农机局准确了解这方面数据,据了解某个小县城资金缺口积累就在几千万以上。
遗憾的是,农民在全款购机时能想这么多、这么远吗?他们朴素的认为,“既然有农机补贴,肯定就能享受的到”。然而,通过以上分析,情况不是这样吧?复杂吧?有风险吧?若农民差额购机,补贴资金由经销商垫资销售,本意是两全其美,实际陷入补贴资金长期垫付之中,补不上时还把风险转嫁到自己和生产厂家头上。风险,风险,巨大的风险积聚,导致厂商、经销商和农户都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农机补贴资金缺口也不是喊一年两年了,针对以上情况,每年快到年底之前,国家是否可以针对资金缺口省份多拨付一些农机补贴资金来解决当年的应补未补农户?这样什么问题不都解决了吗?关于2016年的农机补贴,主管部门出台了九字政策,出台前领导们你们考虑过以前的问题怎么解决了吗?
二、农机购置补贴的的兑付时效性
再来说说资金兑付的时效性。每年中央财政资金早早就下发到各省市财政部门,就因为补贴程序的错综复杂性,在制定范围、方案等程序时都要经过各路“神仙”审批,等流程全部批复,各地的实施时间都会拖延到4月份之后。比较极端的,时至2016年8月,某省许多县市到现在还没有开始受理农机补贴,要想拿到补贴,小麦也收完了,玉米也种上了,水稻也种上了,开始收早稻了,农机补贴却还无影无踪。等农民真真切切的拿到农机补贴资金,按老百姓说法,“黄花菜都凉了“。
主管部门对外宣传的“每年一月一日开始受理农机补贴“,道友们也应该都了解,就是一句空话和笑柄。不说了,出现这么多的问题有些部门就是不过问、不作为,不去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笔者估测他们的心态,“反正是国家的钱,农民拿到与拿不到、什么时候能拿到与我何干?我只要按政策执行就行了,又不用我去种地,你奈我何?”。
我们作为农机行业的参与者,实在不愿看到农机补贴带来的各种不公。以上是一点个人的看法,观点肯定有点偏颇,也是实属无奈。希望能通过微信公众号农机观察平台,与各位道友交流沟通,一起思考如何改变农机补贴眼下的窘状和困局,使得农机补贴更加公平合理。笔者甚至认为,如若农机补贴存在的这些问题不能解决,不如干脆取消农机补贴。
只想说到这儿,其他的事不再啰嗦,恳请各位道友对农机补贴讨论继续补充,包括国二转国三,地方累加补贴等等,谢谢!
本文作者:飞鱼索普。
利益相关:飞鱼索普先生就职于华南某省农机经销商,文章仅代表飞鱼索普先生的个人观点,与其任职公司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