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处理秸秆饲料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展

发布时间:2016-08-19

我国的秸秆资源非常丰富,占全世界秸秆总产量的20%~30%,但其开发利用率都很低。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秸秆利用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包括用微生物处理、添加酶制剂、氨化处理、热喷处理、颗粒化处理等方法。它们能使秸秆转变为质地柔软、营养丰富、家畜喜食的饲料,实现了饲料资源充分利用,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饲养成本。目前,环保饲料酶制剂技术,是推进秸秆有效利用的新途径,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活性酶成分,以达到提高饲料纤维素消化利用率的目的,可使秸秆饲料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另外,利用微生物可转化秸秆饲料,因为微生物有广泛的适应性,能利用和分解多种畜禽不能利用的复杂有机化合物,合成富含蛋白质、脂肪的菌体细胞,这些分解产物和菌体可用于饲料。微生物在秸秆转化中有用途多、营养价值高、周期短、可再生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科学研究者的重视。

1 秸秆饲料生物处理对其感官指标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孟冬丽研究表明,微贮麦秸使粗蛋白质含量提高了10.67%,有机酸提高了807.67%,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分别降低了10.24%、14.15%、43.86%。Zohar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纤维素酶处理秸秆,纤维素酶如:木酶、曲酶和青酶可以破坏植物细胞壁,补充内源酶的不足,提高反刍动物对粗饲料的利用率。高仁报道,用纤维素复合酶处理过的青贮玉米秸秆的色泽、味觉、触觉、适口性、新鲜程度和完好率等各项指标均比未处理组好,开窖后原料完好率达100%。未处理组在窖顶和窖周围出现霉烂现象。李志静等报道,利用肠健乐秸秆发酵剂、秸秆发酵活干菌、利多菌和纤维素酶4种微贮处理稻草和玉米秸秆,能显著提高试验组的CP含量,不同程度降低NDF、ADF含量,其中稻草4种处理组中以纤维素酶处理的NDF、ADF含量最低;玉米秸秆的活杆菌组与纤维素酶组NDF显著降低,4种处理组的ADF含量均有减少。

廖雪义等利用黑曲霉、木霉和酵母等3种菌混合发酵制作秸秆最优培养基,结果发现,发酵终产物中粗白质含量从2.2%提高到24.6%,粗纤维含量从36.2%降低到18.5 9%。王亮报道,添加不同微生物制剂提升了微贮油菜秸秆的感官品质,降低了微贮油菜秸秆的pH值,改善了油菜秸秆的适口性。添加不同微生物制剂提高了油菜秸秆CP、WSC的含量,降低了ADF、NDF的含量,提高了油菜秸秆的营养价值。张晓卫等通过对氨化和微贮后的小麦秸秆进行不同比例组合,并进行饲料常规分析和体外产气评定,研究不同处理小麦秸秆组合对其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发现:各组粗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随着氨化比例的提高,粗蛋白含量也相应有所提高;试验组粗纤维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粗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

2 生物处理秸秆饲料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郑爱华等报道,用微贮玉米秸秆饲喂肉牛日增重比对照组显著提高0.182 kg。严平等用微贮的玉米秸秆进行肉牛育肥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牛日采食量比对照组提高了29.9%,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了64.7%,并且每增重1 kg体重试验组牛比对照组牛节省精料0.77 kg。王权等利用发酵活干菌处理秸秆后饲喂育肥羊,育肥羊的采食量和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6.7%和120.28%,均差异极显著(P<0.01)。微贮秸秆饲喂奶牛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蔡治华研究指出,饲喂微贮玉米秸秆能够显著提高奶牛的日均产奶量和奶料比,比对照组提高了10.28%和10.28%。
任付平给奶牛饲喂添加了复合微生物菌剂青贮玉米,平均日产奶量提高了3.91%,乳脂肪含量增加了2.51%,蛋白含量增加了5.86%,乳糖含量增加了2.49%。刘艳丰等在全株玉米秸秆青贮中添加微生物青贮添加剂,试验组比对照组多产奶1.36 kg/d,各乳成分含量有增加趋势。李仕坚等研究了微贮甜玉米秸秆饲料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贮甜玉米秸秆饲料品质优于传统青贮处理,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且饲喂微贮甜玉米秸秆饲料组奶牛产奶量比对照组牛提高了3.79%。刘彩娟等“5研究了不同剂量的复合益生菌制剂对泌乳中期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Ⅰ、Ⅱ组与对照组相比产奶量分别提高了3.11%和4.80%,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分别提高了5.56%和5.86%。孙金艳等研究了用不同剂量的菌发酵玉米秸秆饲喂奶牛的试验,结果显示,高菌量发酵组各阶段奶牛干物质采食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10.90%、8.34%、8.97%;各试验组奶牛产奶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菌量发酵组乳蛋白率、乳脂率、乳糖率、非乳脂固体物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低菌量发酵组乳脂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2.95%。

3 生物处理秸秆饲料对反刍动物瘤胃降解率、瘤胃发酵及消化代谢的影响

微生物菌株能够分解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纤维类物质,提高动物对其利用率。DM瘤胃消失率是影响反刍动物DMI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植物的成熟,其细胞内容物增加,而可消化细胞壁含量降低,导致干物质降解率降低。NDF和ADF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且随着秸秆的成熟,其含量不断增加,可消化成分含量减少。张佩华等研究表明,经过微生物发酵处理能够提高秸秆在瘤胃内各个时间点的DM降解率和NDF降解率。李飞等对玉米秸秆、小麦秸秆及水稻秸秆微贮的研究结果显示,经微生物技术处理后的秸秆,其在瘤胃内各个时间点的瞬间降解率极显著提高。孟冬丽用绵羊进行消化试验证明,饲喂微贮秸秆饲料绵羊体内DM、OM和CF的消化率分别较饲喂未处理麦秸绵羊提高21.14%、43.77%和29.40%。张立霞等利用不同微生物菌株发酵处理玉米秸秆,进行瘤胃降解率的动态测定,结果显示,各处理组玉米秸秆在0、6、12、24、48、72h的降解率和有效降解率均大于对照组。张贵花等用纤维素酶处理的秸秆饲喂肉牛,发现当纤维素酶的添加量为1.0%时,瘤胃发酵得到显著改善,饲粮养分消化率显著提高,能量及氮利用率提高,氮、磷和甲烷排放降低。

4 生物处理秸秆饲料对反刍动物免疫机能的影响

益生菌可保护肠壁,与病原菌竞争附着并进入肠上皮细胞,增大细胞间隙,刺激巨噬细胞产生IgA、IgM,有效地抑制感染等。其中酵母菌、芽孢杆菌作为好氧菌,为乳酸菌的生长繁殖创造了厌氧环境。饲料中的乳酸菌可以提高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活性,提高免疫球蛋白浓度,增强机体免疫力。血清中总蛋白含量反映了机体对蛋白的吸收状况,以及与体液免疫的关系。自蛋白是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体和血液中水溶性较低物质的运输载体,对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余淼等闳研究了微生物发酵饲料对肉牛免疫机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组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高添加量组高于低剂量组。免疫球蛋白是人类及高等动物受抗原刺激后体内产生的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作用的一类蛋白质,对机体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免疫水平的高低间接反映了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余淼等阎用微生物发酵饲料饲喂肉牛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IgA、IgM和IgG的含量均显著提高。

5 结束语

农作物秸秆采用生物发酵法处理后,一方面能作为畜禽饲料的有效供给资源,可以节约大量粮食,解决好人畜争粮矛盾,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另一方面能缓解粮食安全问题,发展循环型的生态农业。所以,发展秸秆畜牧业,实现资源循环持续利用,最终实现向生态农业逐步过渡,确保未来的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