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干机行业分析

发布时间:2016-09-05

一个农机企业,从公司成立到新三板挂牌,您觉得需要多长时间?

目前的记录保持者是粮食烘干机制造商三喜农机。三喜农机成立于2012年11月30日,挂牌于2016年7月1日,从成立到挂牌仅用时三年零八个月。

今天先不谈三喜农机,只想跟大家一起读其公开转让说明书中的行业分析部分。为便于投资者更好的了解目标公司,每家公司在IPO或挂牌前披露的招股说明书或公开转让说明书都很有看头,尤其是说明书的行业分析部分,可以让我们快速了解企业所处细分行业情况、行业政策、发展趋势、市场规模、行业风险等。

下面,农机观察的道长将三喜农机招股说明书中关于烘干机行业分析的内容,进行摘要,如下:

-----【行业分析摘要】-----

一、行业与行业上下游的关系

农业机械制造业与上下游行业有较强的关联性。农业机械行业的上游主要是钢铁、柴油机、其他原材料及零部件的提供行业。下游行业主要为农业生产。

1、上游行业

普通钢材是谷物干燥机的主要原材料,钢铁的价格变化直接影响到农业机械干燥机的制造成本。我国钢铁行业产能充裕,中国2011年粗钢产量6.96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比例占比升至45.5%。目前,国内钢铁产能过剩现象严重,行业竞争非常激烈。钢材市场仍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国内钢材价格疲软。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足以保证下游农机企业的钢铁原材料供应。其产能过剩导致钢价上涨空间十分有限,有利于农机机械制造企业控制成本。

2、下游行业

谷物种植面积、谷物总产量的增加以及农机补贴政策的落实增加了粮食储存企业、粮食加工企业、种粮大户、农场等终端用户对谷物干燥机的需求,拓宽了粮食干燥机械的市场。农业生产企业化、粮食生产产业化导致粮食烘干设备已不单一是生产工具,而成为重要的经营设备。

二、行业监管体制

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发行人所处行业的主管部门是工信部、农业部以及遍布全国的各地农业机械化管理机构,具体情况如下:

640.webp (1).jpg

640.webp (2).jpg

三、行业进入壁垒

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低温循环式谷物烘干机、种子烘干机、热风炉等产品。粮食烘干机制造行业属于农业机械行业的细分行业。

1、技术壁垒

由于谷物烘干机机在产品设计、生产、安装、日后维修等过程中都对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没有相关技术或长时间的行业经验无法进入该行业。中国目前谷物烘干机普及化程度较低,市场可能对谷物干燥设备的要求变化较快,随着烘干机行业内竞争的日趋激烈,谷物烘干机生产商必须需要具备较强的研发实力和丰富的从业经验,不断对新产品进行优化,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

2、终端服务壁垒

谷物烘干机的客户群体集中在大型粮库、种粮大户、合作社、粮食加工企业、农场和粮食储存企业等。循环式谷物烘干机一般使用期限在十年左右。在此期间,生产商会负责谷物干燥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客户对生产商的依赖较强,对于生产商具有较高的忠诚度,所以这些客户通常一旦选定了供应商,就不会轻易改变,业务合作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长期性。

对于行业的新进入者而言,现代化的厂房、先进机器设备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可以短期内购买、筹建完成,但这种基于长期合作而形成的客户忠诚度和品牌效应是其进入本行业的较大障碍。

3、人力资源壁垒

随着国内谷物烘干机产业的不断发展,客户对谷物烘干机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农业机械销售需要专业的管理、技术、服务人员。目前,市场缺乏行业内有效的供应人才培养体系,农机专业复合型人才很少。特别是在实际操作层面有多年工作经历,既熟悉农机营销,又懂得农机维修与服务的人才十分稀缺。

除了销售服务以外,行业内公司还需要拥有强大的技术人员团队。技术人员且需要对谷物烘干机行业有深刻的了解,能够设计出适应中国国情的谷物干燥设备。因此,拥有一定行业经验丰富的专业服务人员是进入本行业的壁垒之一。

四、市场规模

2008年~2010年,国内谷物干燥机械保有量以年均50%左右的增幅快速攀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谷物干燥设备生产企业达500余家,年市场销售额超过30亿元。

尽管目前国内干燥机械保有量快速攀升,但每年机械干燥谷物仅占全国谷物总产量的1%左右,而世界发达国家机械干燥谷物能达到总产量的95%左右,可见我国粮食干燥机械发展远远不能适应于粮食生产发展需要。

而随着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谷物干燥技术设备必将有广阔市场前景,发展潜力巨大。据测算,如果机械干燥比例达到30%的话,至少还需要8000~10000套谷物干燥设备。

近年来,粮食购销体制和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加之机械化收获作业的推广,高水分粮食数量越来越多,一些传统的非高水分粮食产区也变成了高水分粮产区,而传统的高水分粮食产区粮食收获水分也有所升高,进一步扩大了谷物干燥设备的需求空间。

五、行业基本风险特征

1、农业生产规模仍然较小

农民购买力仍然较低我国农村是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人均耕地不足0.09公顷,农民户均耕地不足0.5公顷。由于经营规模小,生产工具落后,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仅为美国的1%。劳动生产率低,必然导致我国农民收入低。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众多有利政策的出台,农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但总体收入水平仍然较低,对高效、低耗、高技术水平的大中型农业机械购买力仍然较弱。

2、我国农机行业竞争形势严峻

我们与农机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产品技术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缺失导致高端产品匮乏、低端产品过剩。我国生产的多数农机产品的主要技术性能、产品可靠性以及产品结构等指标,相当一部分只达到发达国家同类产品20世纪70年代水平,少部分产品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技术水平,个别产品达到20世纪末期国际技术水平。尤其是在产品可靠性和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方面差距更为明显。

二是农机行业结构散、乱,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农机制造业是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但是我国长期以来未能按这一经济规律组织大批量集中生产,低水平重复制造严重;企业组织结构散乱,企业数量多,经营规模小;总体上未能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未能形成专业化协作强、配套能力高的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国际农机企业在加快低附加值产业向中国市场转移的同时,控制着高端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等产业链核心环节,其在市场培育阶段就已储备产品技术,只要市场成熟就能迅速推出产品并占领市场。

因此,随着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的加大、农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崛起,农民对农机产品的需求迅速向高端转移,形成了高端农机市场不断增长、低端农机市场逐渐萎缩的局面。国内农机企业能掌握的产品市场空间越来越小,而外资企业生产的农机产品市场空间越来越大,我国农机工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3、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全程机械化的快速推进,上游核心零部件不能满足农机行业的升级步伐

当今农机工业已经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产业链的竞争。没有强大的农机工业的拉动,不可能有发达的零部件企业;反之,没有强大的零部件产业技术,也不可能拥有独立完整、竞争力强的农机工业体系。核心零部件决定整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我国的农机技术水平和世界先进国家比仍有差距,最突出的差距是农机产品的可靠性问题。根结就在于我们的制造手段和零部件的质量很难达到国际标准。发动机、液压驱动部件、动力换挡变速箱、电控液压提升器、大转角前桥、采棉头、电控系统及元件等高端关键零部件还无法满足高端市场需求,是整机创新的瓶颈。而国际农机企业凭借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控制住这些关键的核心零部件技术,占据着农机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全面、全程机械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农机工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未来农机产品结构优化和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对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关键零部件面临全面升级的新需求。但上游关键零部件已成为制约本土农机企业转型升级的瓶颈,能否突破关键技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4、国际市场占有率低

我国农机工业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尽管近几年出口增长势头强劲,但由于对国际市场规则掌握不够,市场调查不深入,外贸人员的匮乏,特别是我国出口中小型低端产品占有较大的份额,虽然出口数量不少,但附加值较低,导致我国农机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占有率仍偏低。【完】

信息来源:三喜农机《公开转让说明书》。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