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补齐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短板——一论农业“机器换人”

发布时间:2016-09-17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早在1959年,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了这样的科学论断。对正在全力向现代化目标冲刺的浙江农业来说,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机器换人”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稳定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是补齐短板、拉高标杆,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由之路。“机器换人”是浙江农业适应形势、提升层次的迫切需要。前不久发布的2015年度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显示,全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呈稳步提升态势。但在综合评价的26项指标中,相对2020年目标值实现度,农业综合机械化率指标排名第13位,与其重要性相比,进度略显不足。建设生态高效、特色精品的绿色农业强省,必须大幅度提升农业经营的生态化、规模化、产业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现代农业发展对技术装备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无论是种苗培育、田间作业,还是产品加工、市场营销,无论是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水肥药精准化施用,还是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都离不开先进的设施装备。没有农机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机器换人”是浙江农业产业延续、效益提升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尤其是本世纪以来,我省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5年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125元,连续31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农民群众的生活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迫切希望通过农机化实现轻松劳动、体面种田、生产增效,强度大、低效益的传统田间劳作已经无法留住青壮年、高素质劳动力。产业后继无人,一切将无从谈起。而且近年来土地租金、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缩小了本就不大的效益空间。发展农机化,推进“机器换人”,不仅能极大减轻劳动强度,帮助农民实现轻松体面劳动,还能有效节本增效,特别是节约劳动力,从而保障产业稳定发展。“机器换人”是浙江农业防灾保收、保障供应的客观需要。浙江地处沿海,几乎每年都有台风光顾,近年来阴雨寡照、低温冰冻等自然灾害也多发频发,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就拿近期来说,去冬以来,低温、寒潮、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接连出现,给我省的粮食、茶叶、柑橘、枇杷等产业带来了严重影响,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326万亩,绝收面积14.7万亩。如果没有农机装备防寒保温、抢收抢烘,灾害一来,我们的很多农作物就可能面临“人种天收”的无奈局面,农民一年辛苦就打了水漂。必须通过发展农机化,增强农业防寒、防汛、防旱、防台等防灾能力,确保农作物种得下、产得出、收得回,以保障市场主要农产品有效供应。

大力推进农业“机器换人”,把短板逐渐补齐,把标杆不断提升,浙江农业才能在高效生态的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