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产业潜力难开发 商业化之路待拓展

发布时间:2016-10-10

9月6日,为期4天的首届中国国际秸秆产业博览会在吉林长春闭幕。据媒体报道,博览会集中展示了秸秆在科技环保、土壤改良、食品安全、新型能源及生态农业等方面的应用成果,本届博览会现场成交额达3.6亿元,意向签约近7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秸秆产业博览会如火如荼召开的同时,不少省份尤其是粮食大省的秋季秸秆禁烧宣传工作也即将展开,有地方政府甚至提出口号,“要让秸秆禁烧的宣传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严防死守“第一把火”。

640.webp.jpg

秸秆产业潜力难开发 商业化之路待拓展

或许这两则新闻,就是近年来围绕秸秆话题所产生新闻的浓缩版本。一方面,各种秸秆利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路层出不穷;另一方面,秸秆禁烧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源。

常言道,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作为农作物收获籽实后剩余的部分,秸秆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但尴尬的现实是,目前,我国秸秆的资源化、产业化或者说商业化还不足以让秸秆脱掉无用的帽子。

把秸秆当作农产品

“鼓励和引导秸秆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和低碳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朱立志曾撰文指出,秸秆产业是一个被忽视的潜在大产业。

秸秆,应该被当作农产品一样看待。

资料显示,我国年产秸秆约8亿吨,占世界秸秆总产量的25%。目前,我国的秸秆产品主要包括饲料化产品,如青(黄)贮饲料、压块饲料、碱化(氨化)饲料、揉丝饲料等;肥料化产品,如秸秆还田、生物质腐熟肥料、土壤改良剂、生物有机肥料等;能源化产品,如生物燃气、燃料乙醇、高清洁汽柴油、生物油、成型燃料、碳化燃料等;材料化产品,如木糖醇、人造板材、复合材料、活性炭等;基料化产品,如栽培食用菌、生产园艺基质等。

世界范围内,秸秆的利用价值也以各种形式被充分挖掘。例如,丹麦在秸秆发电上走在世界前列,是世界上首先使用秸秆发电的国家,上世纪80年代末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秸秆发电厂。据媒体报道,丹麦计划自2020年实现30%的能源供给来源于可再生能源。

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则采用秸秆还田的方式处理秸秆。“这些国家大都采取了少耕、休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国家秸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李玉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时间的休耕可以使秸秆在田里得到充分有效的发酵和分解”。

利用方式各有利弊

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国农民来说,每年秸秆焚烧的一大原因就是“来不及”,在国家出台政策引导休耕轮作之前,“抢收抢种”才是农忙真实的写照。两茬作物一边收割,一边播种,如果将秸秆搬离农田,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如果选择将秸秆还田,又会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没有完全腐烂的秸秆将导致土壤透气性差、水分大量流失,影响出苗率,对后茬作物生长影响很大。河南省商丘三利新能源公司曾在河南南阳、安徽淮北、江苏徐州等地调查发现,秸秆还田的农田病虫害特别高发,导致作物减产三成左右。

据悉,我国每年的秸秆综合利用数据中,秸秆粉碎还田占了利用量的20%左右。朱立志曾在浙江省对几种秸秆资源化的主要模式的效益进行了量化分析。

调查显示,秸秆旋耕还田一般要增加机械操作费用每吨约80元,还田后需配施秸秆腐熟剂每吨约40元。这样,1吨秸秆全量还田的费用大约为120元。

秸秆还田的收益主要是秸秆还田所带来的作物增产收益。浙江省的调查数据显示,1吨秸秆直接还田带来的作物增收大约为110元。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