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国粮食产需缺口与适度进口规模
综合分析国际机构和国内有关部门的研究预测,正常情况下,预计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在7.2亿吨左右,其中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谷物消费总量约5.95亿吨,大豆9000万吨,杂粮3500万吨。三大谷物中水稻需求为2.065亿吨、小麦1.28亿吨、玉米2.605亿吨。
假设未来几年我国农业支持进一步增加并能维持目前的边际激励效应不递减,粮食外的其它作物面积基本维持不变,主要粮食作物单产仍能延续2004年以来的增长趋势,预计到2020年国内粮食产量可达到6.5亿吨左右,这是当前技术进步水平下国内粮食的极限产能。如果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十三五”期间我国粮食产能稳定在6.1亿吨,那么到2020年我国粮食适度进口规模应该在1.1亿吨左右,届时我国粮食自给率达到84.7%,不足85%,保证这一自给率水平对中国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保持适度进口面临的挑战
一、进口保障不确定带来的挑战
由于国际粮食市场贸易量有限以及存在的风险性、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即使不考虑政治军事因素,要保障1.1亿吨以上的进口需求将面临很大的风险和挑战。
国际粮食市场整体上供给充足,但年度、区域之间很不平衡,目前全球仍有8亿多饥饿与营养不足人口,粮食不安全问题和粮食危机风险始终存在,近60年来就发生了3次大的世界性粮食危机。
世界谷物贸易占产量的比重基本上保持在13%左右,粮食贸易量有限。当前的全球粮食分配体系和贸易体系难以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立足国内生产保障粮食最基本的供给是各国的必然选择。
国际粮食市场具有准垄断性,80%粮食贸易被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四大跨国粮商所垄断。
受气候变化、生物能源发展以及农产品资本化影响,国际粮食市场呈现不确定性风险性加剧的态势,2008年下半年至2012年6月国际粮价出现了3次大起大落。
二、过度进口带来的挑战
我国粮食生产进入了成本快速上涨时期,粮食生产成本的“地板效应”不断增强,基于成本之上的我国粮食价格与世界市场价格差距扩大的趋势不可逆转。由于我国粮食关税保护水平低,关税“防火墙”作用非常有限,价差扩大必然导致进口动力加大,进口过度问题突出,进口价格“天花板效应”增强。在国际粮食供给宽松、粮价下行的情况下,这一挑战将更为严峻。2014年,在我国大米产需平衡的情况下籼米进口增加,造成南方籼稻库存积压,农民销售困难。在玉米临储库存高达1亿吨的情况下,大麦、高粱、玉米酒糟(DDGs)等产品进口量猛增,粮食库容不足、农民“卖粮难”问题突现。从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来看,2013年早籼稻成本收益率为5.7%、小麦为-1.4%、玉米为7.7%,均已连续3年下降且接近1998-1999年的水平。近两年,全球粮食价格持续低迷的可能性很大,受进口影响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将受到打压。
三、确保粮食适度进口的对策建议
由于耕地和劳动力不能跨国自由流动,各国农业基础竞争力存在着比工业更加难以克服的差距。通过高关税保护和国内支持来增强农业基础竞争力、确保国内产业安全,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在开放条件下,既要克服我国粮食生产基础竞争力不足,又要保障我国粮食基本生产能力,必须借鉴国外经验,在注重练好内功、尽力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不断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