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国玉米收获机市场突然跌入“冰河期”。上半年传统的农机销售旺季非但没有如期而至,反而是一片哀鸿;进入七、八月份,随着玉米收获季节渐近,终端市场仍不见丝毫起色,各地经销商的大小门店也是门可罗雀;尤其九、十月份这个玉米机“金九银十”的传统销售旺季,随着收获作业自南向北渐次推进,也就意味着今年玉米机市场销售陆续收官;目前,虽然玉米收获季节最为靠后的山陕北部和东北地区刚刚进入收获季节,但就玉米机的销售而言也如强弩之末,难以再现往年那种喧嚣繁荣的景象。
据行业机构最新发布的数据,截止8月末,全国23家玉米收获机骨干企业累计销售各种型号的自走式玉米收获机28084台,较去年同期的45302台下降了38.01%,其中,背负式销售340台,比同期的1185台下降71.3%;自走式销售27744台,比同期的44117台下降37.11%。从各大玉米收获机生产企业看,除山东常林、青岛九方泰禾、洛阳福格森等少数企业有所回升外,福田雷沃、中联谷王、天津勇猛、山东巨明、金亿可乐收、洛阳中收、山东宁联、中农博远滑落区间均在2成至8成之间。
不仅如此,由于面临玉米作物大幅度跌价、种植面积缩减以及国Ⅱ升国Ⅲ时限等多重压力,业内企业大都推行“挥泪大甩卖、亏本换活钱”的去库存战略,从而导致全行业价格呈现断崖式跳水现象,同等规格机型终端售价同比平均跌幅在2-3万元之间,不少品牌库存机降价幅度甚至在5万元以上,已远远超出了企业所能承受的范围。这也是导致常州东风、江苏沃得、迪尔佳联、浙江四方、洋马农机等企业萌生退意或暂时休眠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此估计,今年我国玉米收获机市场全行业亏损已成定局,全年玉米机销售量跌幅在4成左右,亏损面至少在80%以上。
一、今年玉米机市场遭遇“滑铁卢”是多种原因叠加的必然结果,更是玉米收获机行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总爆发。
(一)企业家们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思想是造成国内玉米机市场断崖式跳水的罪魁祸首。与其它工业装备产品相比,农业机械有其自身的个性特点。其面对的农业、农村和农民,作业环境超常恶劣,使用过程季节性极强,短期内作业强度较高,而且操作机手文化程度相对偏低,缺乏机器保养和使用技能。因此,客观现实要求农机产品必须具备比其它机械产品更高的质量、技术、品质,尤其是在产品适应性和质量可靠性方面必须做到精益求精。而相对于动力机械和麦稻谷物类收获机而言,玉米收获机产品在产品质量、适应性和技术成熟度方面则要求更高。由于其所面对的作业环境更为复杂,不仅秸秆喂入量要高出麦稻作物的3-5倍,而且在完成果穗收获的同时还要对超大量的秸秆进行切碎还田,甚至对秸茬也要进行粉碎灭茬处理,因此,在动力消耗、传输结构及技术复杂性方面远比麦稻谷物类收获机械复杂的多。不仅如此,又由于我国玉米作物带东西南北跨度大,各地适种的作物品种鱼龙繁杂,种植习惯、收获时间、作业模式千差万别,从而也就对玉米收获机械的研发生产、产品选型和使用性能等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据业内专家提出,国外一款成熟的玉米收获机械从研发到面世一般在8-10年研发生产周期,即使是在国内,至少也需要经历5年左右的开发验证方能保证其基本成熟定型。然而,反观国内玉米机行业,几乎很少有企业和企业家能够耐得住长达5年之久的产品研发及验证过程,绝大多数品牌几乎都是一旦开发出一款机器就要马上定型鉴定,巴不得当年就推向市场为企业贡献盈利。且不说行业多数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普遍欠缺,即使是再有技术实力的企业,其一款新产品未经过长期的高密度、高强度的实地作业检验,难免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或瑕疵。也就是说,正是业界企业家们普遍存在的头脑膨胀和急功近利思想作祟,大量裹挟着缺陷、瑕疵的产品“带病”涌入,充斥市场,而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的适销产品难得一见,最终导致用户对行业产品的整体表现缺乏认同感。这才是造成国内玉米机市场出现断崖式跳水的根本原因。
(二)行业超常规的过快膨胀是导致行业市场断崖式跳水的第二只“推手”。相对于其它农机产品,玉米收获机属于新兴产业。为推动其快速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给予的倾斜扶持力度空前。在高额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市场需求一度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萝卜快了不洗泥,其直接后果便是一批业内外企业和资本成群结队地涌向玉米机行业,在短短的两三年内便将玉米机行业推向了空前的高位。据业内人士粗略盘点,2012年,国内市场上自走式玉米机品牌不足60个,而到了2013年末,市场上可以见到的品牌接近300个,当年行业自走式玉米总销量一举突破5万台关口。2014年,这一数字更进一步增长到6.7万台。这种突发式增长的运行轨迹之下,很难保证行业能够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是大量未经足够充分实地作业考验的产品“带病”涌入市场,产品质量普遍低劣,故障率居高不下,行业缺乏统一标准,配套件通用性差,用户在市场上买不到配件;另一方面则是多数企业对产品的三包售后服务能力捉襟见肘,服务资源能力跟不上。一到农忙季节,几乎所有厂家都要停下生产搞售后,即便是投入所有力量,对于用户的报修需求也还是应接不暇。面对如此低劣的产品质量以及捉襟见肘的售后服务,广大用户既感无助又感无奈,心中的怨愤油然而生,而且越聚越多,对行业产品的信心几乎已降到了冰点。长此以往,这种现象就像机体病毒一样快速蔓延,其对市场环境的破坏力更是无法估量。其实,2015年行业出现小幅度滑落(3行以上自走式玉米机总销量同比下降2.9%,生产厂家约减少30%),已经提前向我们发出了预警。
(三)玉米价格跌落及播种面积缩减是导致玉米机市场断崖式跳水的“加速器”。由于全球粮食市场的持续低迷,尤其是玉米作物价格大幅度下跌,直接波及到国内玉米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加上国内玉米连年丰收,致使国有粮库玉米库存丰盈,前些年出台的最低收购保护价政策已难以为继(下半年中央出台的针对东北三省一区的玉米作物补贴政策已远水难解近渴),今年上半年,国内个别玉米主产区的市场收购价一度跌破了0.7元/500g,农民种植玉米几乎已经无利可图。于是不少有条件的农户开始盘算改种大豆、花生或其它经济作物,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玉米作物的种植面积(笔者估算,全国各主产区农户自发改种其它作物而缩减的玉米播种面积在3000万亩以上)。而且,为优化农业产业机构,农业部推出了镰刀湾地区退耕还牧新政,计划用三年时间调减玉米播种面积5000万亩。据农业主管部门公布的消息,在该政策的推动下,今年镰刀湾地区缩减玉米种植面积2000万亩以上。上述两项相加,全年玉米作物种植总面积同比下降10%以上。此外,今年夏秋季节雨水较多,黄淮海地区的洪涝灾害以及东北地区的台风暴雨灾害,累计共造成约6000亩玉米作物倒伏、减产或绝收。也就是说,今年适逢玉米收获作业的“小年”,全国适合机械化收割的玉米作物总面积较前两年缩水了2成以上。一面是玉米机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一面是玉米机市场需求的严重缩水,致使整个玉米机行业面临供求失衡的矛盾突然加剧,进而导致各地用户等待观望甚至取消购机投资的局面,客观上加快了玉米机行业冰霜期的到来。
(四)动力机械排放标准国Ⅱ切换国Ⅲ时限是引爆玉米机市场行业大劫难的“导火索”。如前所述,正是由于前几年的市场过热和快速膨胀,直接导致行业库存急剧攀升。据业内初步统计,到2015年末,全行业各式玉米机产品总库存已经突破30000台,其中,仅3行及以上自走式玉米机库存就接近22000台,几乎占到了全年行业总销量的三分之一。对于玉米机这个新兴子行业而言,这一数字就好似头上高悬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有灾难性爆发的危险,也是业内不少企业家一直纠结着的一块心病。早在今年年初,国家农业部和农机化司有关领导就明确提出了农业装备行业去产能、去库存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工作思路。尤其是对于玉米机这个细分行业,在去产能、去库存、优化升级的任务中所承受的压力最重,因而各厂家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也格外投入。今年适逢非道路动力机械排放标准国Ⅱ升国Ⅲ的切换期,伴随着国Ⅱ升国Ⅲ最终时限的临近,为搭上切换前的最后一班车,有库存压力的厂家相继祭出各种招数去库存,不惜血本大甩卖;无库存压力的企业抢资源,加速生产配套国Ⅱ动力的产品,以期卖个好价钱。再加上,为提前完成排放标准切换升级,也有不少企业开始启动国Ⅲ产品适配、量产及上市计划,一些装配国Ⅲ动力的整机也开始陆续投放市场。一时间,市场上各类产品鱼龙混杂,货盈价跌,买方市场特征更加凸显。在消费者买涨不买跌的从众心理支配下,用户持币待购、等待观望情绪日涨,从而导致终端市场“门前零落车马稀”、“买家没有卖家多”的惨淡局面。
二、市场由高位一下子跌入了谷底,使得刚刚进入发展期的国内玉米机行业已“元气”大伤,要想恢复到常态化水平,至少需要2-3年的过渡期。
根据前8个月份的行业数据和市场表现,结合从各地终端市场反馈的动态情况综合分析,预计今年全年玉米机行业总销量下跌幅度突破30%已无悬念。其中,3行及以上自走式玉米机总销量在40000台上下徘徊,同比跌幅将突破40%。其跌幅之大,在我国农业机械行业实属罕见。
展望未来2-3年预期市场,我国玉米收获机行业仍将面临多重考验:
(一)去产能、去库存仍将是玉米机行业面临的最大压力。尽管经历这次行业劫难的清洗后将有一部分老旧库存被市场消化,也将会有一批厂商或品牌退出市场,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此前行业供求严重失衡的矛盾有所缓和,但其对于整个行业库存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不仅不够彻底,效果也很不理想。一方面,虽然年内各主要厂家都祭出了力度空前的去库存计划,但由于终端市场购买力乏力,不少企业仍有相当数量的老旧库存产品没能实现最终销售。据初步匡算,预计到2016年底,全行业需待来年持续消化的各类老旧库存机仍有6000台-8000台之巨。若是再加上部分厂家未能实现销售的新生产的国Ⅲ产品及新款国Ⅱ产品所形成的新增库存(大约在4000-5000之间),行业库存总量在10000-13000台左右,库存压力仍然不小。尤其是那部分陈年老款产品,原本就是市场滞销品种,即使不计成本甩卖,用户也未必乐于接受。更何况随着国Ⅱ国Ⅲ切换大限将至,一旦错过了今年最后的补贴机会,这部分老旧库存将很难再见天日。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的多元性及市场结构的复杂性,经历此次劫后余生,一些低劣品牌并未嘎然退出市场,仍在苟延残喘地继续释放低劣产能,从而给未来行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添了难度。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市场发展进程中,去库存、去产能仍将是行业面临的第一道坎儿。
(二)去库存、去产能或将拖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当前全国范围内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核心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优化升级,工作的切入点和根本路径就是技术驱动、创新发展。道理非常浅显,业内企业家个个心似明镜。相信多数企业和企业家都具有创新发展、引领行业的雄心壮志。但是,企业创新发展是要靠自身实力说话的。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而言,创新发展谈何容易。由于受制于企业经济实力、装备水平、技术、人才等自身条件制约,最终选择步人后尘、亦步亦趋、跟风模仿之路,虽然是悲哀,但也是无奈。即使是业内一些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虽然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具备技术、人才及经济实力等优势和能力,但由于面临去库存、去产能的压力,或许将企业原本应有的技术创新、产品优化升级的雄心壮志大打折扣或化为乌有。因为消化库存事关企业现金流量和运营安全,去产能、去库存势必会分散企业的精力与资源能力。倘若多数企业心有旁骛,不能全身心的投入产品研发、技术创新领域,势必在一定程度上扯慢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步伐。
(三)让用户重拾信心才是玉米机行业扶元固本的“补药”。如前所述,此次行业遭此大劫难,其实就是在为近年来我国玉米机行业狂飙突进式的“超常规”增长而埋单。突然爆发的市场需求在将行业推向瞬间繁荣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些企业的投机行为。反映在市场上最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鱼龙混杂,同质化严重。市场上只要有一款新机型问市,马上就会有大量的仿制品涌现,用户眼花缭乱,很难选到称心如意的产品。其次是“萝卜快了不洗泥”,企业心绪浮躁,功利思想严重。一款新产品一旦开发出来,未经必要的高强度实操验证和足够的时间及环境考验,即匆忙进行产品定型、量产上市和贡献盈利,拿用户做实验的现象比比皆是。三是未经充分实验测试而匆匆定型的产品结构随意改动,关键部件一年一变,而且各机型之间配套件通用性差、作业使用中故障频发、维修服务跟不上等等。长此以往,广大用户自然顾虑重重、怨气冲天,甚至已经濒临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的境地。因此,笔者认为,今年玉米机市场的断崖式跳水现象,正是广大用户对业界一些企业急功近利、粗制滥造行为的直接报复和回应。
解铃还须系铃人,玉米机市场要想回归正常的轨道,如何取信于用户、让终端用户对企业、对产品重拾信心才是根本出路。对于业内企业来说,必须痛定思痛,认真进行反思。要立足于企业自身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切实丢掉功利主义的幻想,彻底摒弃浮躁心理,眼睛向内,苦修内功,扎扎实实把产品做好,把产品功能、性能、质量等方面的缺陷和瑕疵消灭在工厂大门之内。这不仅是对用户的责任,也是对企业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