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冬交替季节,期待已久的2016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在武汉落下了帷幕。这是全国农机行业的年度盛会,能看到的大多是光鲜亮丽的一面。然而,就如同一面哈哈镜,在繁荣的背后,也许可能扭曲了真相,使我们难以辨别事情的本质。如今,曲终人散之后,留下的是一连串的思考。
大数据,折射行业变局
2016年,农机行业无疑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在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拉动下,我国农机工业的产品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中低端产品在市场上的感觉越来越吃力,价格战由此挥之不去;农民在选购机具时越来越不在乎钱了,大中型高端产品开始畅销;国Ⅱ升国Ⅲ就如同一道门槛,迫使企业进行技术工艺提升,从而把一些小作坊拒之门外。而在竞争加剧的形势下,市场细分越来越到位,更多的企业把研发方向投放到丘陵山区机械化以及农机化的薄弱环节。在新常态下,2016年的农机行业大变局,开启了洗牌模式。
以收获机械市场为例,大数据把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力度表现的一览无余。据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企业管理委员会对骨干企业的统计,截至2016年9月,收获机械市场产销量整体是下滑的,同比下降了2.59%,但在品种之中表现不尽相同,履带式水稻机和半喂入水稻机重回市场,表现出非常强的增长态势,而轮式谷物机和玉米机的市场表现则不尽人意,尤其是玉米机下降幅度之高令业界始料未及。这不仅反映出市场的供求关系,更重要的是产品结构调整的真实写照。
轮式谷物收获机方面,大喂入量的高端机型继续表现出很强的增长潜力,但品种之间的差异很大。数据显示, 7kg/s≤喂入量≤8kg/s的横轴流谷物收获机的产销量一枝独秀,实现了325.38%的增速,但是,同喂入量的纵轴流的产销量不尽人意,下滑了49.88%。应该说,这是市场的理性选择。轮式谷物机是最成熟的农业机械产品,自主品牌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不同品牌之间也不存在太大的技术秘密,各品牌之间互相借鉴,各取所长,市场竞争最为充分,共同推动产品高端、多功能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履带式水稻机的表现,把市场细分表现的淋漓尽致。数据显示,2016年履带式水稻收获机产销量同比增长26.86%,在市场总体下滑的情况下,有这样的市场表现实属难能可贵。分析其中的原因,喂入量≤2kg/s的履带式水稻机同比增长189.67%,成为拉动市场的主要因素,这说明适用于山区丘陵地区的小机和微型收获机仍具有很强的市场潜力。水稻收获机的市场细分,为一些中小型由此切入此领域提供了机会,从而拉动了市场增长。而半喂入水稻机的复苏,是市场细分的又一体现,半喂入机自2010年达到历史高位以后,进入低位徘徊期。数据显示,2016年半喂入水稻机同比增长82.42%,低沉多年的市场自去年开始复苏后,今年继续发力。
有人用“断崖式下跌”形容2016年的玉米收市场,其实一点也不夸张。数据显示,玉米机同比下降36.80%,而实际数据可能更高。但是,从武汉会了解的实际信息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有些企业基本保持持平甚至有小幅增长,而有些企业的说法是库存全部消化,有些机型还供不应求。分析其中的原因,除了国Ⅱ升国Ⅲ政策的促销因素外,玉米机市场的细分也十分明显。其中,籽粒机、大喂入量、液压行走的高端产品仍表现出上升的趋势;而两行、三行、小四行玉米机,则出现了更多变形产品,如:履带式机型、茎穗兼收机型、多功能机型,等等,说明厂家在积极适应市场的变化。实际上,玉米机在走谷物机走过的发展道路,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市场趋于饱和,需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用户,研发不同的机型。
新常态,纷呈企业百态
记者认为,新常态并不是不增长或不需要增长,也不是下滑降温的代名词,而是结构调整下的可持续增长。2016年,收获机械产销量整体下滑表现,就市场表现出明显的新常态特征。这是因为,经过10多年的高速发展,排浪式或者模仿型的消费模式已经基本结束,而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尚处于萌芽期,新旧消费模式的转换需要一段时期,因此,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就成为转换期的表象。
实际上,农机市场需求永远存在。虽然玉米机市场下滑,但是,以国家“粮改饲”为重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又创造了新的需求,在2016年表现的尤为突出,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对青饲料收获机的研发,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并且带动了饲草打包机和夹包机等周边产品的市场繁荣。同时,由于玉米机销量的下滑,迫使企业将研发的重点向玉米籽粒机的方向转变,带动需求量大幅上升。数据显示,8kg/s以上纵轴流籽粒机产销量同比增长了136.97%。
因此,在新常态下,企业必须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释放市场的消费潜力,才是正确的出路。这一点,中小企业的嗅觉最为敏锐,包括:新疆牧神、石家庄美迪、河北牧泽、河北利裕丰、石家庄益丰泰、北京得乐、德州春明、聊城会晟、山东一能九信等企业,就首先捕捉到了这样的政策信息,它们捕捉市场信息能力很强,以至于产品卖到断货。
从武汉展会上也可以看出,玉米籽粒机特别是青饲机成为一大亮点,福田雷沃、勇猛机械、中联重科、五征集团、巨明集团等大型企业,都推出青饲料机和籽粒机产品,就连一向不在展会场合露面的约翰迪尔7080系列自走式青贮收割机也摆放在显眼的位置。这些信息释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市场转换期已经接近完成,一个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预示着明年的青饲机市场竞争将异常激烈。
新常态也为企业推进技术进步提供了良机。纵观武汉展会自主品牌的参展产品,在亮点纷呈的总体印象下,智能化、信息化、大型化、转型升级等等,这些元素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经过仔细对比部分国内企业所展示的收获机械产品,记者发现以前只能在外资品牌中看见的新技术名词,如今在大部分自主品牌中也成为标配。如:智能化操作系统、电液一体化、人体工程学操作台、大直径加长纵轴流脱粒滚筒、自动故障检测系统、静液压行走系统、湿式离合器、无级变速,等等。
中联重科的升级显然是注重从在技术源头出发,整合全球高端资源,目的是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其推出的PL60静液压行走的水稻机,选用国际知名品牌双泵、双马达静液压驱动底盘,机器行走十分平稳,田间掉头更方便。而其推出的另一款998谷物联合收获机,可实现玉米籽粒、水稻、小麦、大豆等多种作物一机兼收,装配了双纵轴流柔性脱粒系统,脱粒更高效,并采用单手柄+点动按钮设计,实现了电液一体化操纵。
勇猛机械则是从玉米机专家这一标的出发,更加注重技术的深度和创新性。在现场,其推出的一款4YL-8(ZL3150)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格外吸睛,配备国内同行业领先的8行玉米折叠割台,兼顾高效收获和良好通过性,配备的是液压无级变速滚筒,大大提高了操作性、整机工作效率和作物适应性。而勇猛机械的另一款9QS-290自走式青饲料收获机,采用意大利进口电磁阀,所有的操作可以集成到一个多功能手柄上,实现割台升降、拨禾轮移动,以及抛洒筒升降、180°旋转、抛头伸缩,通过主离合一杆自动操纵,十分人性化。
河南豪丰作为自主品牌的农机具龙头企业,注重的是精工制造、精品工程和工匠精神。其展出的一款全新产品——4JW-150茎块挖掘机,可以适用于花生、红薯、土豆、大蒜、生姜等作物的挖掘收获,采用组合式挖掘铲,收获效率很高,损失率非常低。据悉,河南豪丰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研发的4HLZ-130型自走式花生联合收获机,在新常态下开辟了一方新市场,销量十分可观。
中农博远记忆中似乎只有玉米收获机械,而这次在武汉留下的印象是,它们正在向专业化的制造企业迈进。比较有亮点的是,最新研发的3GP-155自走式果园作业平台也如期亮相武汉,该机采用全液压驱动形式,操作灵活、转弯半径小,可轻松实现在行走过程中进行果树修剪,整枝和果实采摘等作业,并且在果实采摘作业中无需人工上下搬运果箱等物品,非常适合国内果园道路布局。
新常态,为企业留下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全程机械化、丘陵山区机械化、深松免耕、粮改饲、米改豆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为企业摸索新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抓手。通过武汉展会传递的信息,深松机械、免耕精密播种机械、联合整地机械等,大型企业开始涉足这一领域,竞争加剧;而小微型收获机械、动力机械、自组式旋耕机械,以及马铃薯、花生、油菜、大豆、棉花和甘蔗等经济作物机械,一些中小型企业则在这一领域做得有声有色,表现出可观的市场前景。
新机遇,呼唤工匠精神
其实,新常态也是新机遇,在淘汰弱者的前提下,也为优胜者预备好了跨越的台阶。
能否顺势而为找到这个台阶呢?单靠运气和机遇是不行的。有专家说,中国农机工业经济运行已进入L型增长期,不管是出于怎样的判断,这是典型的新常态特征: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2015年农机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量接近300亿元,相当于10年前2004年全年的20%;其次,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不断推进的全程机械化使耕种收机械全面增长;第三,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技术的应用将不断淘汰老旧产品,将同质化产品挤出市场。因此,新常态更是新机遇,企业能否在大调整中脱颖而出?唯有创新一条路。
技术创新不能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变成目标。在武汉展会,中国一拖展出的LW-4004 CVT无级变速重型拖拉机,虽然不是第一次露面,但无疑称得上是中国农机自主品牌的一张名片,将我国拖拉机制造带入无级变速技术时代,在一系列光环的背后,是中国一拖在无级变速传动系、智能化控制系统、变负荷控制、PTO恒定速度输出等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因此,自主品牌要充分利用世界智能化和信息化革命的契机,可以与巨头站在同一起跑点,最大化弥补在技术积累方面的短板,实现在技术上的追赶。
在新常态下,位企业家提供了管理创新的最佳时机,可以腾出精力进行装备的提升、工艺的改进、物流配送的优化、零部件管理的信息化,甚至管理者思想的提升。实际上,很多企业利用市场下滑难得的喘息机会,强化现场管理水平,上马电泳线,激光焊接、机器人焊接,提升工艺水平。并且,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强化提升终端展示,传递品牌信息,加深客户对品牌的认知和理解。记者在武汉展会上就观察到,自主品牌的外观有了明显提升,透过产品外观,传播的是企业文化,塑造的是企业品牌。
如今,“工匠精神”一词如今红遍大江南北。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都要依靠“工匠精神”来实现。那么,农机制造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呢?记者认为,其实就是我们创业时的那种“作坊”精神。我们知道,今天的很多成功企业都是从作坊起步,但是,当企业做大时往往忘记了,或者丢弃了。而这一点,世界农机巨头约翰迪尔公司为我们树立了典范。1837年,铁匠约翰迪尔先生因为一台不会粘连泥土的钢犁创立约翰迪尔公司,而从那时起,他便撂下一句名言:“我绝不会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不能体现最佳品质的产品上。”如今他的继承者179年如一日坚持到了今天。其实,这就是我们中华文化中那种“轴”的精神,把最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
对于农机企业来说,“工匠精神”其实很简单,不忘初心,从拧好每一颗螺丝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