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彪简介: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1995年之前在中国农科院农经所工作,曾任《农业技术经济》杂志副主编、编辑部主任。1995-2005年期间在农业部政法司工作,重点研究农民工流动和农业结构调整问题。2005-2014年在中央财办农村二局(中央农办二局)工作,参加起草新世纪12个中央1号文件。
2016年11月26日,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机化分会与农机360网共同在海南博鳌举办主题为“提质 增效 补短板 数字化”的2016中国农业机械化论坛。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良彪应邀出席活动并作《“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方向》的主题演讲。
一 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和背景
陈良彪副主任认为,“十三五”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中国叫“决胜时期”、“决战时期”、“转型时期”,农业现代化和结构调整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走,这个问题是困扰“三农”理论界、政策界以及实际工作者的一个难点问题。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讲“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16个字,大方向已经定了。要想弄清楚“十三五”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趋势,首先就要弄清楚是什么因素决定农业现代化和结构调整的走向,据此判断出“十三五”农业发展的可能前景,以及这种前景之下农业结构应该怎样调整。
“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取决于三个东西:
第一,农产品需求的变化;
第二,农业生产组织和技术手段的变化,即我们农机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
第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关于农产品的需求方面,有“三化”需要注意:
第一,小型化;
第二,特产化;
第三,精致化。
当然,除大宗作物之外,华北和东北平原大宗作物、棉花、油料,这三样东西是未来“十三五”的变化重点,大宗作物的规模化、机械化没有问题,但“十三五”时期会有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小型化的原因是家庭结构和家庭规模的变化引起的,陈良彪说道,因为家庭人口变少,一般是三口之家,最多五口之家。过去的西瓜有十几二十几斤,甚至追求几百斤,特别漂亮、特别多。但是现在,买一个20斤的西瓜回家就要吃一个星期,浪费也多。现在的小西凤三五斤,切开三个人吃没有问题。另外陈良彪副主任到陕西安康合作社考察时发现,他们养的土鸡很大而且质量非常好,但是卖的价格非常不好,于是他跟合作社的员工说,现在两到三斤左右的土鸡是比较好消费的。苹果80到90的太大了,60到70的,人拿着吃刚刚好,这种农产品小型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特产化对于农产品来讲,也就是优质化的代名词。追求特产化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生活条件好了,对于高品质有了强烈的要求。第二是因为吃饱吃好了,对于多样化也有了强烈的要求。农业是有生命的行业,他跟韩国的朋友聊天时,他们说,农产品是能感知到你这个农场主走入的声音的,所以你到那个农场里面,所有的农产品能感觉到你这个农场主,所以这个农场主没事要到地里走一走,跟农产品有更多交流。他们对地力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稍有不适,品质就会大打折扣。
精致化是特产化的延伸。既然是特产,品质优良,那么追求更美观的外形、更精美的包装,让消费者感受更舒适,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水果的果形、颜色、果味,是用户越来越追求的目标。
包装精美不是过度包装,陈良彪副主任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湖南江永的柚子,包装精美,一个箱子6个柚子,能卖150块钱左右。
变化趋势是农业生产组织和技术手段方面减量化、融合化、智能化,这是一个趋势,这种趋势也非常明显。减量化就是要减少排放、降低排放、减少资源,副产品和废弃物减排综合利用。智能化就是决策、生产管理、质量溯源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优化。因为要应用数字技术和大数据,自动化、可视化,还有远程控制,已经得到了普遍应用。融合化,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的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意思是说,所有的行业产品再没有产业方面的界限,农业不再单纯是一个生产部门,而是已经集生产、休闲、康养、赏景于一体的多种功能,再过几十年可能完全是一个“四不象”的产业部门。
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有三个方面,其实就是经济结构高级化引起的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的城乡一体化,对外开放扩大引起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成本上升很快,比如说地租、人工成本,地租从2010年到2015年翻了两番,从300元到1100-1200元,人工成本从60元到150元,翻了一番多。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反映到农业农村来,就是农民的收入快速增长,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扩大开放带来的国际化要求我们走出去、引进来、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二
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的可能前景
根据上述三个方面的变化趋势,大体可以推断出“十三五”农业发展的前景,因为小型化、特产化的趋势,农产品的产量就不可能大幅增长,其实“十二五”期间,很多产品如奶、蛋、棉花、糖料、蔬菜基本都保持稳定。农业经营规模也不可能有大扩张,家庭农场一直在50亩左右,2014年超过50亩的经营主体是341万户,2016年6月底超过50亩的经营主体一共有350万户,两年多时间增加了9万户,增加得非常少。所以说特产化、优质化,价格也不可能大幅下跌。
反映到农机方面,有人会说农机需要规模化,其实不一定,农机可以通过区域化、合作化、定制化一系列步骤,来满足小型化、特产化的趋势。
因为有减量化、一体化的要求,就必须减少资源消耗和化学的投入,尽可能推动绿色发展。因为有迎合化的趋势,就必须充分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同时顺应经济结构高级化的趋势,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这是从2004年对农机进行补贴及两减免三补贴以来,这个政策一以贯之。
通过这两个办法发挥多功能性,加强支持保护,以共享和补贴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建设。因为有智能化趋势,就一定要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这条道路上来,广泛适应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尤其是生物技术、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比如说过去育种都是追求增产,现在可能更多地追求区域性优质品种的展现,更好地推动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的提升,引导农产品适应市场需求,并且改造农产品的消费模式,使电商定制这样的模式成为主要的选择。因为有国际化的趋势,就要综合评判资源、效益和竞争力,确定保护和开放的程度。大豆是资源问题,没有办法,必须放开。玉米主要是竞争力的问题,有资源优势,所以可以有条件地放开。这就是我们依据趋势对一些开放进出口政策的选择,当然,这个东西不一定这两年就弄,但是肯定是一个长期的考虑。
三
十三五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按照现在农业发展的前景,我国“十三五”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应该把握好三个度:一个是保和放的度,第二是增和减的度,第三是用和退的度。
“保和放的度”指的是良好安全,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为什么要提这些事情,是因为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习总书记讲过,多了少一点,多一点少一点是技术性问题,安全不安全是战略性问题。所以作为中央政府,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只能是一种没有退路的思路,不能靠别人。就像中国男足靠别人,总是靠不住,到关键时刻还得靠自己。粮食安全要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后面体现四个变化,第一是保的范围有收缩,过去全保就什么都保,现在就保口粮、保谷物。第二,保的要求要提高,过去只要数量,现在既要保数量,也要保质量。第三,保的途径有变化,过去叫立足国内、进出口调剂,现在叫立足国内、适度进口,把进口作为一个重要的途径。第四,保的责任有变化,过去把粮食安全的责任压给农民和主产区,现在粮食安全不仅仅是农民和主产区的责任,更是中央政府的责任,中央要承担主要责任。
农业生产增和减的度,结构调整在五个方面: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农业没有去产能。有人说,农业也有去产能,玉米就减产300多亿斤,减产3000多万亩,但是陈良彪认为农业不存在去产能的问题,它是产能在不同的产品之间如何分配和协调均衡的问题。降成本的空间不是很大,另外的路子就是搞收入补贴。
现在大家也知道改饲改豆,但是大豆不是竞争力、生产能力不行的问题,而是资源根本没法满足大豆生产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理念,现在已经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陈良彪认为,发展绿色农业有一些资源已经在用了,用完之后怎么来退。有些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该如何把它更好地利用起来。第二量减、两修复,他认为大气污染治理非常简单,水土污染和土壤污染涉及整个生态的问题,几十年很难扭转。
第二个方面,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把农业的副产品和废弃物充分利用起来,也是农机可以大展身手的领域。加强农业资源养护,耕地保护,没有耕地一切免谈。品种保护,我们现在很多优质地方性品种因为有小型化、特产化的要求,过去保护不够,现在就更不够了,但现在还来得及,亡羊补牢未为晚矣。现在中国7个黑猪品种基本上已经没有了。
第三个方面,农业传统保护,这是我们未来休闲、康养、体验农业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