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流农机产品主导黄淮海农机市场的现状和原因

发布时间:2016-12-25

目前,黄淮海地区的农机市场格局可用一句话来定位:一流农机产品成了“猫叹气”,二流农机产品成了“摆设件”,三流农机产品成了“香饽饽”。

注: 猫叹气是一种大肚、长颈、带盖的篮子,如下图,便于存放重要的食物,例如腊肉、咸鱼、肉圆、鸡糕等,不管如何刁钻的馋猫,面对人类智慧,只有叹气的份,因而有了这个通俗又充满诗意的名字。

11.webp (1).jpg

三流农机产品主导了黄淮海农机市场,并创造了农机市场的神话。对此,一线品牌的农机大佬们,却束手无策仍在玩弄自己的文字游戏。今天笔者借农机观察微信公众平台,谈谈个人对农机市场产品定位新格局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道友、同行批评指正。

一、一流农机产品成了“猫叹气”

数年前,有业内专家发表评论,农机市场格局会有大动作,谈得最多的就是农机市场迎来洗牌新格局。然而数年过去了,品牌农机具却成了“质量越好市场越小”。对此,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品牌农机具的定价过高。

品牌农机具价格是三流农机具的两倍,是四流农机具的三倍,因定价过高而失去了市场竞争力,80%的客户因价格过高而放弃了一流农机具的选择。质量越好销量越少,值得大家认真思考。另外,某些一线农机品牌重营销轻质量,产品的品质难与品牌相称,同样出现故障率高、口碑差等问题,例:液压系统问题普遍,用户使用评定还不如三线产品。

(2)品牌农机具的经销渠道不畅。

很多品牌商仍在维持几十年前的旧有经销渠道格局,采用省公司总代理,或市级总代理等方式,未直接面对市场,面对消费者。同时,仍保持了卖方市场的老格调。然而,农机市场早已不再是卖方市场的天下。买方市场不是一句空话,他们面对二级代理商,三级代理店,利益分配矛盾突出。甚至,一级代理商企图花小钱哄“鬼”,使二级代理商无利可图无钱可赚。

笔者认为:尊重是双向性的,得不到生产企业的重视可以,但不受尊重就是人品定位问题。当然,二级代理商人也不都是傻冒,也不完全会成为一级代理商的赚钱工具。他们明知被一级代理商剥削的太多,无奈之下他们不是没有商业思维,而是将品牌农机具作为企业的形象招牌,并非作为企业赢利的主渠道。

(3)品牌农机具一级代理商与二级代理商的分工不明确。

一级代理商既想让二级代理商做好,又怕二级市场代理商做多了,减少自己利润空间。一级经销商抢二级代理商的客户资源,以低于二级代理商的结算价竞争。例:一家1304品牌大拖,一级代理商的销售价格比二级代理商,每台低17000元,甚至低21000元/台不等。就此类问题,在一年前,笔者斗胆向该企业反映过,尽管也得到了公司高层重视,但通过一年的实践证明,一、二级经销商之间矛盾却更加突出了。尤其是,跨区低价倒机的现象仍在持续,形成百姓对个别品牌农机具的真实价格空间产生迷惑,总以为二级商“黑”心经营。

最根本问题,还是渠道管理出错,同一个省两个市的区域,价格差异落差之大,让价格成了用户的心理阴影,想购品牌机具的用户,心中没底不敢买。例:一台2204大拖一级与二级代理商,在同一个区域销售,一级商比二级商低数万元出售,购买品牌农机具的用户,最终与倒爷“猫总”(化名)价格比较,大多数购机用户都认为上当受骗。一个品牌企业的销售渠道不规范,同样的品牌,同样的配置价格差异如此之大,价格不统一,政策不透明,整改不彻底,从而对市场失去公信力,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少。甚至,个别省、市销量还赶不上三、四线产品。对此,有可能还将责任推给二级代理商,三级代理店的不专业,不忠诚,认为是销售商的无能。这一点不能不说明我们一些农机大佬们,对自己企业的正确评估和对市场的掌控力有一定的盲区。

二、二流农机品牌成了“摆设件”

农机市场真正的英雄,不是“自封”和“花钱”就能得到认可的,而是通过可靠的拳头产品和精准的市场定位决定。二流产品质量再好,配置再高,也许在某个细节上超过一线品牌的品质,但当你失去市场、失去用户、失去代理商的时候,这些优势就变成了劣势。如果仍然不能认真总结自我,将责任全部推给代理商的不“忠诚”或认为代理商的无能,这绝对是大错特错。因为决定市场的,是产品自身定位与价格定位的适中和平衡,这也是市场定位的前提。

任何自我感觉、凭空想象、不切实际的想法,都代替不了市场规律。中国的农机市场虽大,但真正有钱的用户并不多,大多数用户还是负债购机,所以,产品定位、价格定位需要有大智慧。

东南某省有两家企业,一个是水稻机企业,一个是大拖企业,他们连续四年创造了农机市场的神话。他们的销售业绩不得不让对手眼红、无策与无奈。当然,笔者非常清楚,这两个企业的成功,并不是他们的决策者有任何特殊,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绝对有过人之处。

二线品牌产品成了摆设件,其实道理也很简单:

(1)影响力与一线品牌比较有差距;

(2)用户认可度尚需时间证明;

(3)价格定位偏高,甚至比一线品牌价位还高,失去市场竞争力。销量越小成本越大服务越差,配件越贵循环越恶劣。加之,没有一线品牌的影响力,又没有三线产品价格的竞争力。所以,二线品牌成摆设将成必然。

三、三流农机产品成了“香饽饽”

三流农机产品主导农机市格局越来越明显,他们对产品品质、价格定位的把握,让一线品牌和二线品牌厂家束手无策。笔者所在的省份有两家三流的农机产品,却连续四年做出了一流的农机市场,创造了中国农机市场神话,不得不让业内行家们从内心深处为他们点赞。

说句不该说的话,当下三流农机产品主导了中国农机市场,这是不争的事实。而这个事实却让一线品牌,二线品牌的的企业有苦难言,甚至,他们将责任归咎于市场乱而并非百花齐放。也许很多专家,同行不能接受笔者这个观点。因为,指导我们农机市场的指导思想是:“质量是生命,服务是保证”。

相反三流农机产品,为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首选?理由很简单:

(1)他们既尊重了市场,更懂得市场产品客观定位;

(2)他们生产出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农机市场80%以上的消费群体的所求;

(3)他们抓住了机会,抓住了市场,抓住了客户的心。用户认为:三、四线产品同一,二线产品比:前轿一样,后桥一样,发动机一样,就是组装厂名字不一样,价格为何差异如此之大?

同时,笔者还认为:他们赢在政策上,赢在起跑线上,赢在产品迎合市场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上。一个企业的成功绝非偶然,做到市场乱我不乱,乱中取胜这才是真正的农机高人。时下三流农机产品成了香饽饽,值得我们一、二线品牌的生产企业和代理一,二线品牌代理商们深思。

过去,笔者每当向用户推荐品牌时,都会自豪地介绍我们做的是品牌机,国内一流的农装产品……!当你真正了解市场流向,真正比较业绩,真正分析市场份额,你会发现自己代理的这些品牌机有些不自然,再也找不到一流代理商的优越感。当然,笔者没有任何意思要贬低我们一、二线品牌的意思,更不是主张三、四线产品主导中国农机市场,而这些现实,现状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总而言之,一流品牌企业如果仍思想固化,脱离用户,孤芳自赏,必然会往二流三流企业下滑,三流企业灵活运用,贴近市场,尊重市场,也将会成为新的二流,甚至一流的品牌!如今农机市场犹如春秋战国,他方唱罢我登场,取得胜利的必然是顺应潮流,尊重合作伙伴,尊重市场,贴近用户,重视用户体验的不娇不燥之企业,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壮大。

以上表述只是个人对农机市场竞争中的一些感悟,并非是要提倡三流农机产品真的将会主导中国农机市场。这些问题的出现,看上去“违背”了市场规则,其实这就是市场的必然。我们有理由相信三流农机产品能以绝对优势占领市场,不得不承认三流农机产品实现了,一流农机产品企业家想做,而难以实现的梦想。

文章作者:童国祥。

利益相关:童先生系东南某省农机经销商董事长,文章观点仅代表童先生的个人观点,与其旗下企业无关。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童先生所有,经授权在微信公众号“农机观察”发表。第三方若需转载,请直接与童先生联系,童先生的联系电话是13951481888。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出处---“微信公众号农机观察”。只有获得童先生的授权,方可转载本文,并不得对本文进行任何的修改演绎、断章取义。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