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辉简介:
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副站长郭建辉
经济理论知识+农机管理实践
严谨科学态度+超前战略思维
近年来,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中国的贸易纠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次数多、范围大。经济全球化还能不能化下去?面对全球化,中国的农机工业该如何应对?郭建辉站长先从G20峰会说起,开启本次演讲主题。
中国是今年G20峰会的主席国,成功主办了G20杭州峰会,这是个历史性的时刻,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站在谋划全球未来的位置上,这标志着中国正在发挥引领作用,开始用自己的思想、智慧、方案来推动G20的发展,来推动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开始在国际规则制定当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这次峰会在促进贸易和投资增长方面,成果最多,最具体,会后发表的公报是这样说的:我们对全球贸易和投资增长缓慢表示关切,承诺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加强开放型世界经济。一个是核准了两个文件,第一个文件叫做《20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主要讲降低贸易成本、推动服务贸易、加强贸易融资、促进电子商务发展。这里提到了“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欧美的强项,却是我国的弱项。另一个是《20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着眼于有利的全球投资政策环境。还有承诺批准世贸组织提出的两个文件:一个是贸易便利化协定,主要内容是区域贸易协定和世贸组织规则的一致性,另一个是环境产品协定,消减环境产品的关税。承诺在今年年底前批准两个世贸组织提出的文件。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这次峰会上涉及到两个方面:贸易和投资,另一架消费的马车也很重要,但不是这个层面解决的问题。
G20是个论坛性的协商平台,缺少强有力的执行机制,即便达成了一致、达成了共识,也未必会落实。2010年多伦多峰会,当时最主要成员国的赤字、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有一个量化的指标,达成了一致的方案,6月结束的峰会,美国11月就宣布了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QE2),增发国债。美国说,当时计算有误,我们做不到,欧盟也同样。它的说辞是这样的:经济很糟糕,搞不好会拖累其他国家,所以定下来的指标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
G20峰会每年的公报都会说,不再出台新的贸易保护措施。但是从去年10月到今年5月,G20国家中仍然有145项贸易保护的歧视性措施。同时我们也不能低估了这个平台的重要性,虽然成势不容易,但是败势还是有先例的。1985年广场协议在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了一次会议,英美法德日五国联合采取行动,抛美元,日元当时的汇率是250日元换1美元,一年以后降到了120多,1倍多,这样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20年的经济衰退,到现在也没缓过来。郭建辉提醒道,大家注意峰会里日本首相的位置在第二排,印度总理辛格在前排的位置,日本经济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基本上丧失了。
当下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促进贸易和投资,发挥这两大利器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作用,对各国都有利,而且全球化早已经全方位、大纵深地植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早期的全球化只是最终生产出来的商品的全球化,现在的全球化在每个商品的内部都实现了全球化的分工和生产,波音公司六成以上的零部件转包给遍布全世界的5000个供应商,我国农机站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经济全球化就像一张大网,把各国网在一起,形成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带动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实现优化配置,各国经济相互配合、相互融合和依存的关系更加紧密。当选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台湾可能叫川普),他说要对中国的商品征收45%的关税,这不过是政治的脱口秀,他做不到,没有中国制造,美国人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艰难、越来越昂贵。从大方向上来说,任何国家、任何政治势力都无法阻挡中国全球化的进程。
中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与全球化的进展密切相关,全球化成就中国,中国也在成就新的全球化。中国要走向世界,世界也在走近中国,包括各种生产要素,如人力、物力等各种生产资源和产品。
第一,自由开放贸易和投资既有WTO的世界框架,也有各个地区的区域性的组织框架,它是多边对等的规则条款。要求别人开放市场,要求别人消除壁垒,首先你自己也要这么做。所以一个充分自由的国际市场,是一个统一的内外无差别的市场,如果想要达到理想的统一市场,就没有所谓你走出去还是走进来,大家是个统一的市场,各个轨道各个地方的条件都是一样的。
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我国的农机企业不能成功地走出去,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是守不好的。孔子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这是郭建辉站长从G20峰会说起的全球化贸易进程。
第二,要走出去,往哪里走。成语叫“南辕北辙”,中国是个海陆复合型的大国,东部是海路,西部是陆路,与外部世界的连通首先要打通东西,形成海陆兼顾、东西结合、全盘互动的战略格局,所以中国有“一带一路”的战略。这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图,西北方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指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东北东南方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指向东南亚和印度洋的南亚、阿拉伯半岛和东非,意在拓展海洋,这是世界上跨度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走廊,涵盖65个国家和地区,44亿人口,GDP总量达到22万亿美元。“一带一路”沿线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农业资源禀赋好、市场潜力巨大,我国成立了亚投行,丝路基金也是我国为主建立的基金,已经投入运营并发挥作用,我们已经在沿线国家建立了25个农业基础示范中心,农业方面包括农药、种子、沼气等优势技术。根据“一带一路”战略在国家发展战略当中出一份力、分一杯羹是明智之举。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当作为我国农机出口的战略要冲,作为首选的目标市场,以此作为桥头堡,在条件时机成熟的时候向其他国家、其他区域延伸。
第三,如何走好?很多企业有走出去的愿望和具体的行动,郭建辉站长的看法是,少数企业成功,多数企业没走好。中国现在出口的国家主要是东南亚、非洲地区,在美洲、欧洲、澳洲几乎见不到我国的身影。他以1998年去澳大利亚考察为例,当时他问当地的一个经销商说有没有中国的农机,他说有一种叫做redstar,后来反复询问得知redstar是红星。他问机器怎么样,当地经销商反馈说rubbish(垃圾),故障多、漏油。所以我国的农机在品质、技术、售后服务上的缺陷不足,是我们的致命伤。故障、漏油,品行不好,长相要是再不好,要想嫁出去可想而知。
18年过去了,中国的农机工业有进步,但是差距依然大,竞争力依然很小。去年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和相关的办法标准,农机鉴定总站进行了一次大众型拖拉机的质量调查,选了25个企业的32个机型,调查用户总数1032个,内容涉及安全性、可靠性、适用性和售后服务,从取样到调查方法,从取证到数据处理,都经过了科学严谨的安排,和用户面对面地进行交谈、沟通和调查。
客观地说,整体而言,还是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但是给的数据不是很好,不是很高,用户满意程度不是很高。要成功地进入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比如安全架问题,好多没有配安全架,灯光、后视镜这些都是强制性的标准。所以要成功进入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三个关键性的阶梯必须要攀岩:
第一,创新。中国农机工业这些年走的是消化、吸收、引进、模仿的路子,核心技术、关键产品几乎全靠引进,高端动力机械和配套农机具的对外依存度高达90%以上。新工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要点是基于信息化的知识管理和技能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结果是产品开发周期缩短,性能提升,成本下降,尤其是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大幅度下降。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的优势将不复存在,仅靠资源和劳动力的廉价无法保持竞争力。
新工业革命中,农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通过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手段,使机械作业更灵活、更准确、更精确,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适应作物的生长要求,获取高的产量和高的品质。举个例子,农作物的种子在土壤当中的朝向对幼苗开始出土的时间、高峰峰值、整齐程度以及最终的产量有明显的影响。最新的播种机可以控制种子在播种机内的运动,在它到达排风口的时候让它停止运转,入土以后保持正确的朝向和深度,这就不是一般的传统技术能够做到的。
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也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郭建辉表示,他只强调一点,创新的主体是制造企业,不是其他任何形式的组织机构,这上面中国有些错位,企业的研发力量不是很强,有相关的组织机构承担了国家很多的大型课题,耗费不菲,最终的成果应用到实际当中者寥寥。企业需要创新的冲动,更需要有利于创新的制度。
第二,规模。企业规模反映的是其调动资源的能力,比如你无法在资源优化配置上做更多的文章,支撑不了一个海外销售团队的话,怎么能做海外的生意?
再来看看约翰迪尔,全球的农机老大这几年受经济低迷的影响,销售业绩一直在下滑,下滑最明显的就是大型的农业机械,它的财务报告显示2015年设备业务中主要是农业机械和工程机械这两种,总计销售额257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是1775亿元。比较一下这两个数字,一个企业的销售额是我们整个国家农机销售主营收入的40%。换句话说,两三个约翰迪尔抵得上一个国家的农机制造业,而这个国家号称世界第一农机制造大国。世界500强,中国有了106席,106家企业入围世界500强,没有一家农机制造企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集中度低、产能过剩,经济全球化促使我国企业更具雄心的策略,提高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规模是不二选择,如果不扩大规模,企业是无法在国际市场上打开局面、站稳脚跟的。可以断言,大规模的农机企业重组并购重新洗牌,为期不远。
中国的农机工业高速发展了十多年,持续上升,整体规模扩大,生产数量急剧增加,需要振仓动作,需要深度回调引发的企业重组和结构调整,这是郭建辉站长的理解。当十家以内的企业占据90%以上销售额的时候,中国的农机工业才可以说走向了成熟,正所谓“繁华落尽知归处,去芜存菁梦依然”。现在的,将来的,去芜存菁必然要发生,优胜劣汰必然要发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必然要发生。
第三,平台。海关统计去年的农机出口额是101亿美元,比上年下跌了3.8%。下跌的原因是实体经济增长乏力、购买下降和国际市场结构的变化。整体而言我国的农机出口在增长,但是步伐不大,数量不够多,长期以来在农机出口方面的乱象不无关系。你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开拓市场,当进入收益期后面出现一批企业,最后的结果是低价竞争两败俱伤,谁都受不了。国内如果有一个出口贸易的平台制定执行业内的出口规则,协调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利益诉求,乱象应该能被有效制止。
另外在贸易活动当中难免遇到贸易壁垒,难免遇到歧视性政策,让一个企业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哪怕是大型企业,也会觉得成本大、力量小,需要有平台和专业机构提供这方面的服务。中国有协会,有商会,但是都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团组织,所以它的自身利益和企业的诉求相关度不高,提供服务的动力不强。
总而言之,国际化、走出去,这是一件大事,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郭建辉站长认为它关系中国农机工业的未来,关系到中国农业的未来,所以有必要在这儿再做一些研究讨论。最后他说道:“当我想就某方面内容说一些话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视野不够宽,知识准备不够充分,驾驭这样的题目有点儿勉为其难、力不从心。所以今天说得不深不透,有的是错误的言论,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