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先生是我国“智慧农业”领域的先行者和权威,也是首届“智慧农业”国际研讨会的发起人、会议主席和主旨报告人。近年来,结合当前世界范围内新的技术发展特点和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现实需要,汪院士提出积极发展我国和世界“智慧农业”的主张,被视为引领“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技术潮流。围绕“如何发展我国智慧农业”,记者专访了汪院士。
汪懋华告诉记者,智慧农业的“新”体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一是提升农业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产投入要素结构的优化组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显著减少人力投入成本;二是生产过程受控程度更强,每个阶段都会受到严密监控和及时作出适当处理。智慧农业较传统农业有更强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能力。三是生产出的产品更加符合优质、安全要求。智慧农业由于实现“智慧”化生产,易于实施优化的过程管理,获得更高的综合效益。
据汪懋华介绍,智慧农业在我国还处于助推发展的早期阶段。它的前身具有“精细农业”应用发展一定的实践基础。我们国家1994年就开始组织“精细农业”相关理论探索、示范实践与产业化技术研发基础,与世界发达国家同行具有密切的合作联系。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北斗卫星定位与导航系统快速发展,迄今我国已成功发射了22颗北斗导航卫星,天上北斗卫星加上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可与美国GPS 系统和俄罗斯格罗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已具备对亚太地区和一带一路主要国家提供不同精度定位服务的能力。至2020年可达到全球服务全覆盖。在具备差分校正服务地区,已可满足农地厘米级高精度实时定位导航的需求。
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技术迅速发展,如推动智慧农业的实践,大中马力拖拉机田间自动导航,联合收割机异地收获作业服务导航,农用土地管理中在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与监督管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实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规程实施,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与流转管理等的测绘科学技术,都迫切需要基于北斗卫星导航厘米或分米级精度的GNSS定位技术。
汪懋华认为,我国推进智慧农业发展的实践还需要克服不少困难。一是现在还没有针对智慧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系统性规划和相关政策安排研究;二是一些相关的技术和设备仍然受制于人;三是配套的硬件基础设施与创新平台建设滞后。就我知道,目前中国还有5万多行政村没通宽带,拥有计算机的农民家庭不足30%。
今后,将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做好顶层的制度设计,勾勒出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路线图,明确应用驱动导向的发展战略,着眼于农业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需要的智慧化技术创新;二是从集成已有共性关键技术产品和多年来积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研究成果着手,强化智慧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重点是农用感知工业化产品开发及其标准化技术研究;加强自主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创新主体方面,要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产业技术联盟,协力提升多学科、多部门协同创新攻关能力。智慧农业的发展需要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创新研究方式,跨入信息科技研究的技术前沿。加大对农业大数据的开发利用,将熟练农户积累的技术和知识数据化,从而有利于让下一代农户或农业企业继承发展。
(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