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纵横】农资零增长,农机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7-02-16

注:摘自《农机市场》2017年2月刊

2017年开年,中央1号文件重申农资零增长。《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意见》提出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动力,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

过去,为了提高农产品产出,我国农业普遍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带来成本的增加及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据FAO统计,2013年中国农作物每亩施用化肥21.2公斤(折纯),是美国的 2.45倍,巴西的1.97倍。农药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因此,降低化肥农药用量、提高利用率势在必行。2015年,农业部下发《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形成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农业面源污染解决方案,其中一条重要措施是“两减”,即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2015年7月李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力争到2020年实现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提高农产品质量,为餐桌上的安全提供源头保障。

那么农药、化肥“两减”及零增长计划与农机有什么关系呢?不但有关系,而且关系还非常大。笔者试在此进行一次深入浅出的分析。

农资零增长包括农机零增长

由于环境持续恶化,国家和社会公众已对造成环境恶化的各种原因深恶痛绝,口诛笔伐是避免不了的。对于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一经提出就得到各个层面的支持,就连农药、化肥行业内也鲜有人反对。事实上,不但化肥、农药要有零增长行动,而且整个农资供应都要推动零增长行动,甚至农业部要求未来十年时间连农业用水都要零增长。《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也提出形成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农业面源污染解决方案。

农机的污染也不容小视,集中体现在排放上面。面对雾霾天,农机的排放零增长也很快会有强硬的政策出台,所以农资零增长当然也包括农机零增长。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短期看,国家一定会严控农机的排放,国二转国三政策会严格执行,就连单缸柴油机的排放政策也会由“暧昧”变明晰,执行国三标准是必须的。“阵痛”是肯定要经历的,短期可能会让一大批中小单缸柴油机企业倒闭,产品会提价,会影响用户购机,但长期看,有利于帮助大型企业洗牌和净化市场。另一方面看,如果国家推动农机排放零增长的话,当然会有配套的政策,比如农机以旧换新等,这对农机是利好。

每一次排放标准的提高,直接作用是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间接作用就是倒逼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当然如果技术要求过高,最终受益的企业将是那些掌握核心技术的外企。

不增的是数量,增长的是质量

我国耕地面积全球排名前四,但从2000年起,农药、化肥使用量都是全球第一,国内农作物亩均用药量要远远高于其它国家,原因一是为了增加产量,超量施药、施肥;二是没有技术指导,用药不严谨,粗放施药、施肥,造成了浪费和无谓的成本增加;三是药品、肥料质量差,作物吸引率低,只能通过多施达到增产的目的。

要解决以上几大问题,一是使用高效的肥料、药品,二是科学地、定时定量地精准变量施药施肥。这两点与农机都有关系。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高效的施肥施药,就需要有高效的药械,也就是精准农业,具体在农机产品上就是要推广精量喷药机、变量施肥播种机、变量喷药机等高端农机,这些高端的产品还要和北斗导航系统、土壤检测仪、空气变量检测仪、虫情监测系统等智能化设备和农业物联网结合使用。

农资零增长恰恰是推动农机产品由“傻大粗笨”向“高精尖”转型的一个好机会。企业原本无法完成的事,通过政策的指引有可能提前完成。

不增的是数量,优化的是结构

有专家通过对几个药肥大省一年多时间的长期跟踪调研发现,面对国家的药肥零增长的政策,企业找到各种各样的应对措施。

一是预计为主,综合防治。就是在虫情还没有发生时,根据气象预报和历年的数据,厂家指导农民提前预防施药。《黄帝内经》中医理云:“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提前预防当然会比虫害大面积发生后再防治的用药量要少了。二是药、肥比例的调整。比如在生长期适当增加施肥,让庄稼长得快,长得壮,等到虫害大面积发生时,庄稼抗虫害能力强,少施或不施就可以不影响收成。三是调整药肥品类,少施用单一功效和肥效的肥料,多施多功能药肥。四是单一产品转向提供套餐和解决方案。有的企业和经销商合作为种植户全过程服务,制订作物生长全生命周期的“种、肥、药”一体化方案。

数量向结构优化的转变可能会对整个农资行业的发展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比如“种、肥、药”一体化方案的推广,就让农资企业和用户有更多的接触,这些农资企业会变成农资产品的集成商,可以改变现在农资企业单打独斗的局面;比如调整肥料的品种,近几年化学类肥料少了,而有利于改良土壤的有机类肥料开始增多,这将增加对肥料深施机和撒肥车的需求,这也是近来一些国内撒肥机产品销量飙升的根本原因。总之,药肥需求品类和结构的调整对农机产品结构调整也是一个促进。

不增的是化学品,增长的是物理防治

化学农业在国内快要山穷水尽了。第二届塑料节水器材年会上的信息,当前我国受重金属严重污染的耕地已经超过80%,尤其是种植经济作物和高收益作物的地方,许多土地地力下降,土传病虫害爆发式扩散,严重减产或绝收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云南红河州、文山州是最大的三七产地,年产值一度已经超过了云南烟草,云南政府非常重视,但是当前这里已经没有一寸土地可以种植三七了,产业正向西藏转移,这是因为连年种植,土地没有轮休,为了追求高产,过量的施用化肥和农药,是典型的涸泽而渔、杀鸡取卵。凭良心说,这种现象在全国是普遍存在,其它地方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也为农机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化学农业不可持续,接下来国家应该会大力倡导物理农业的发展。在欧美发达国家,化学农业和物理农业两条线并存,比如以色列的物理防治一直走在全球的前列,这也是以色列农产品处于全球强势地位的原因之一。

物理农业需要物理防治,行业内有人撰文介绍的火焰土壤杀虫机和杀虫灯就是典型的物理防治农机具产品。后期国内粗放低效的手动式、电动式喷药机具将会被限制使用或减少使用,而高效、精量、变量机具和物理防治机具将得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农机推广部门的支持。有了政策的保驾护航,此两类农机具需求当然也会增加。

不增的是可变投入,增长是必需品投入

专家调研时发现一普遍性的问题,虽然农药、化肥、农膜、农机都是农资产品,但对于用户来说是有区别对待的。农机是不变的投入,需求比较稳定,因为农民已经形成了全程化使用农机的习惯,除非农民摞荒不种地,否则他们不可能再回到从前靠人、牲畜生产的年代,因为就是想回去,有钱也找不到壮劳力愿意干粗活。所以近几年,不管农资市场如何变化,农机和药械的需求相对保持不变,并且一直在增长。但农药、化肥却是动态变化,明显的表现是当农产品价格高、农民收益高时,就愿意多投钱;而粮食或农产品市场价格低迷、国家补贴下降等情况发生时,农民首先减少的就是农药和化肥,要不改用低质低价的,要不减少施用量和施用次数。这也是为什么农药、化肥行情总是波浪式前进,而农机行业一直是长阳型的原因所在。

这对农机整体看利好大于利空。跨行业、从农资的全局角度出发,让我们得以认清农资行业的这一规律,我们就更有底气从容面对农资行情的风云变幻。反过来说,这也可鞭策我们根据农资市场的需求研发出更高效、更环保的农机产品,通过机械来促进药、肥的需求,因为不管怎么样,如果药、肥使用量少了,肯定会影响我们农机的需求。这就是唇亡齿寒,或者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

不增是单一经营,增长是农资一体化经营

长期跟踪研究的结果还表明,农资经销商正在走向一体化经营。单品农药、化肥的小经销商被迅速淘汰,而产品齐全,有服务能力的经销商控制的市场范围正在扩大。同样,农机经销商也面临着同样的大考,弱小的和单一经营的现状堪忧,而实力强大、综合性的经销商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强。

农资经销商单打独斗的局面需要彻底改变,农机一体化经营应该大力提倡。在市场上,一体化经营农资的商业模式有成功的案例,陕西大荔县的几个年轻人联合大型的农资超市,种子、农药、化肥、农膜、农机具齐全,农户可一站式购齐所需的东西。凭自己农资品类齐全的优势,他们还给周边的合作社、种粮大户提供一对一的直销和全程化解决方案。

长期看,农资经销渠道的一体化是个趋势,这在国内外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国外几个大型农资大佬都是全产业链的布局,其中种子、农药、化肥、机械是必备的组合,比如美国加阳(Agium)公司,销售收入130亿美元,共中化肥、种子、农药分别占40%、35.5%、11.4% ;国际四大粮商ABCD等也开始向上下游延伸,介入农资领域。另外国内的农资大佬,尤其是上市公司也正在向制造环节一体化发展,据中信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国内几个农资的上市公司正在打造农资一体化产业链,比如金正大、史丹利、诺普信、农发种业、安阳全丰等。这种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个别农机企业是不利的,因为有可能会被综合优势所淘汰;而对整个农机行业发展是有利的,因为一体化的农资经营可以提高农户的整体经营收益,有利于用户长期稳定的消费农资产品。

总之笔者认为,农药、化肥零增长,整体上看有利于农机行业的发展,但其中也存在巨大变数和不可预知的挑战。ABCD四大粮商,以及金正大、史丹利、诺普信、农发种业、安阳全丰等进入国内农机行业,会对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恐怕还有待于时间给予我们答案。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