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纵横】切段式甘蔗收割机曙光显现

发布时间:2017-02-25

作者:洛阳辰汉农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张长献

笔者自2008年开始甘蔗收割机的研制,至今已经将近10年了。说来惭愧,一直没有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经历的多是失败的教训。然而时至今日,借着去年年底中国甘蔗机械化博览会和同期举行的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现场演示会、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研讨会在广西柳州召开的东风,笔者斗胆预言,国内切段式甘蔗收割机的研制应用即将突破黎明前的黑暗,曙光已经显现。笔者愿意和大家分享切段式甘蔗收割机的研发及应用上的一些感悟,希望在交流中得到大家的指正和帮助。

切段式机收已较为成熟

资料显示,1890年美国人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甘蔗收割装置是用马作为动力的,随后甘蔗收割机经历了拖拉机侧挂到自行走的过程。20世纪40-70年代,国外甘蔗收割机的主要形式是整秆式收割;随后由于螺旋滚扶蔗技术的发明,甘蔗收割机技术得到了革命性的提升,甘蔗收割机也由整秆式发展到了切段式,并能很好的适应倒伏状况的甘蔗收割。1980年前后,国外公司基本取消了整秆式甘蔗收割机的生产,专注研发生产切段式甘蔗收割机,代表公司有凯斯纽荷兰、约翰迪尔及克拉斯等。在亚洲,日本久保田公司、松元机工株式会社、文明农机株式会社等公司也开发有系列的切段式甘蔗收割机,这些公司的产品主要是适合岛屿、山地小地块的小机型。

上世纪70年代,我国由广西农机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开始主导研制甘蔗收割机械。2007年前后,国内农垦系统引进一批凯斯纽荷兰公司的CASE7000型甘蔗收割机做机械化推广示范。随后有糖企引进了日本文明农机株式会社生产的HC-50型甘蔗收割机。自此,国内一些公司开始涉足甘蔗收割机械的研发生产。较早开始切段式甘蔗收割机研制的企业有柳州汉森,其产品技术路线和凯斯接近,属于大马力、高效率的产品,适合收割规模化种植的甘蔗。广东科里亚公司的产品技术路线接近日本文明的机械,属于履带型,自带收料网袋,马力小、重心低,适合收割坡地丘陵、小地块种植的甘蔗。最近几年,又有多家公司加入到切段式甘蔗收割机的研制队伍,其技术路线也大多是以这两种模式为主。洛阳辰汉公司也较早涉足甘蔗收割机的研制,初期进行了3年整秆式机型的探索,后又转为切段式机型的研发。其技术路线和上述两种模式有一定差异,采用了轮式行走,自带收集料斗,自卸料的技术模式,其特点是动力适中,重心较低,轻便灵活,适合中、小地块的甘蔗种植的收割。

据笔者了解,上述三家公司是国内较早涉足切段式甘蔗收割机研制的企业,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在甘蔗收割机的喂入、输送、切断、除杂等关键系统方面,技术上都有所掌握和突破,且在适应性上都做了很多创新的尝试,得到多方认可。但可惜产品距离真正市场化还都有一段距离,原因很多,笔者个人认为,主要是由于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产品的综合指标不佳、甘蔗机械化收割的模式还在探索建立当中等多方面的原因。

诸多环节受到制约

甘蔗收割机是一款区域性的农机产品,较小麦、水稻、玉米等收获机械的市场容量小,加之其市场还处于培育开发期,致使国内大型农机企业较少涉足这一领域。而农机产品的研发有一个特点,研发周期长,需要的投入也大。多年来投入甘蔗收割机研制的企业多为私营小规模企业,自身大都存在研发能力弱、研发资金不足的问题。据笔者了解,有几个企业已经被甘蔗收割机项目拖垮了,还有一些企业后继无力,研制热情在减弱。搞甘蔗收割机就像投资股市,“开着宝马进去,骑着单车出来”。存留下来的企业都是坚强的斗士。从这一点来说,笔者在这里向柳州汉森和广东科里亚致敬!

甘蔗收割机的综合指标包涵产品的技术性能指标和经济性指标。技术性能方面,国内的甘蔗收割机产品普遍存在收割指标不能全面达标,显示我们的技术还不够成熟;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国内的产品质量不稳定,小毛病多,距离市场的需要还有差距。在经济性指标方面,由于没有量化生产,产品配套资源少,致使制造成本高,市场定价偏离蔗农的消费能力。如果靠政府补贴销售,又受限于政府的财政投入。

甘蔗的收割从人工到机械化是一种大的模式转变,包括甘蔗种植、收割、转运、轧糖等环节都要相应的变化。依据产品在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来看,现在在种植和转运环节面临的制约比较大。一是大部分的甘蔗种植还是窄行距种植,田头通道窄小不平,不适合机收。二是没有专业的运输转运车辆,目前承运的运输车辆都是加高边板的自卸车。由于切段甘蔗密度小,用自卸车运输存在亏吨、经济效益低的问题,车主承运热情不高,主要靠糖厂委派和通过各方面补贴来驱动。在收割当中,常常出现停机等车的问题,制约了收割机的作业效率。为此洛阳辰汉公司还专门研制了一款自卸挂车,使用效果不错,问题是挂车车厢超宽超高,不符合规定,交警部门不让上路。

上述每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甘蔗机械化收割的有效开展。

国内产品前景光明

笔者认为,国内甘蔗收割机研制企业尚需努力,而努力的重点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要在产品的适应性方面下功夫,国内现在种植农艺及地块就是这样,产品要尽可能的去适应现实;其次是在产品的稳定性方面下功夫,要使产品的品质和稳定性达到或接近国外主流机型的水平;还要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在掌握甘蔗收割机主流技术的前提下,创新技术模式,提高国产化率,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产品的性价比;最后还要加强横向联合,利用国内科技、制造资源,突破关键元器件的国产化难关,建立产业化的配套体系。

借鉴国外高端机型来看,甘蔗收割机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开发引入智能化的控制技术,提高收割机的收割参数可调性,使机器可变得适应不同工况,以最大化的提高收割性能。随着国三发动机的推广应用,为整机智能化电控技术提供了一个切入平台,国内研发企业应该为产品的技术升级做好技术研发储备。

我们欣喜地看到,甘蔗收获机产品的市场化条件在逐步完备。中央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甘蔗种植机械化的问题,出台了多项大力度的扶持政策。糖厂和蔗农也在逐渐的改变观念,对机械化的主观接受意愿在不断的增强。大型国有企业及科研院所开始关注这一领域,这将加快甘蔗收割机的研制应用进程。

总之,国内切段式甘蔗收割机的研制应用正处在黎明前的黑夜,曙光已经显现。以洛阳辰汉为例,2016年就接到了来自广西、广东客户30多台的订单。公司也已经和广西崇左市工业园区签署协议,准备把公司搬到广西来,贴近市场,贴近客户,更好更快的改进提升产品品质,为我国糖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笔者还要借此机会,对在产品研制过程中给予我们大力支持和关怀的各级农业、农机主管部门,协会组织,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和各糖业企业表示真诚的谢意。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