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国祥老师在《浅谈2017年农机市场启动难有感》一文里说:赊账风险成为农机市场农机人的断头台!童先生还认为,赊销让农机商人的善良失去了商业的本性,赊销改变了整个农机行业的经营格局!
一句话振聋发聩,笔者十分赞同童国祥先生的观点。那么问题来了,2017年面对几乎没有多少改观的经营环境,作为直接服务用户的农机经销商群体,到底还赊不赊呢?以下是笔者的观点。
一、不拒绝赊销,但要控制额度
大家不要把赊销当作洪水猛兽,赊销只是一种让销售更容易的营销手段,所以说赊销并非全是负面的,赊销应用得当,不但能增加销量,而且还可以提高竞争力。
不想赊销其实很容易,经销商有这个主动权,但是不赊销就会减少销量。所以赊销就像吸毒一样,明知有害却仍存侥幸心理,最后习惯成自然了,今年赊销,明年赊销,年年赊销。
在竞争环境很差,赊销现象很严重的地区,农机经销商还是需要赊销,但要设两个红线:一是单机赊销的比例,比如只赊销20%的补贴款;二是赊销总额,比如单机赊销额度控制在10万元,总的赊销额度占总销售额不高于30%等,这种额度是根据经销商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而定的,没有统一的范式。
二、现款现货与赊销同品不同价
同品不同价是很有效的减少赊销的一种方式。
比如5公斤喂入量的小麦收获机,标价13万,现款现货是12万元,优惠1万元,如果赊销就全价提机。
事实上为了防范风险,农机经销商都悄悄地将零售价提高了,经销大品牌的经销商已经将用户20%的补贴款收不回的风险在价格里消化了,就是有老赖欠账不还,经销商事实上也没有亏损,所以赊销也是让农机终端价格虚高的罪魁祸首,经销商和用户往往是两败俱伤。
所以对于喜欢赊销的问题,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价格让用户自己选择,只要给用户把利弊讲清楚,相信用户会有理智的选择。
三、试着不去赊销
赊销对于用户来说,从2004年开始的差额购机,历经十年时间,在他们心中已经变成“天经地义”的习惯,对于农机经销商来说,又何尝不是呢?
这个世界上总会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5年山西大同的几家农机经销商联合起来组成反赊销联盟,打出了“坚决拥护全价购机政策,拒绝贽资赊销”的口号。
当然这个联盟也不是简单粗暴的不给用户赊销,为了配合行动,经销商还推出了多种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用户现款现货,这个联盟的行动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也得到了当地农机推广部门的支持。
所以对于农机经销商,自己要有现款销售的决心,但要注意策略,要逐渐规范营销活动,把用户尽力往现款上引导,让农户清醒的认识到:赊账不合算,要吃亏;赊了早晚得还,还没有了优惠。
四、换产品、换品牌找借口不赊销
如果处于赊销的重灾区,用户差价购机习惯根深蒂固的话,经销商可以通过业务创新的借口来推行现款现货政策。
这方面可以学习河北圣和农机,这家农机具制造企业以前也深受铺货和给经销商垫资赊销之苦,每年有几千万的应收账款在路上,企业为此承担数百万的利息,2016年圣和农机借着推出新品牌“普劳恩德”的机会,在经销中推广先款后机的销售模式,居然获得成功。
农机经销商也完全可以照搬这种方法。
比如代理全新的外资品牌,从一开始就声明厂家渠道政策严格,不允许经销商赊销,如果产品有足够的竞争力,相信这种策略会及时见效。
又比如厂家推出新产品时,老产品还是用赊销,但新产品用新政策,有优惠政策但不搞赊销。
五、少卖产品多做项目,做风险低的赊销
当然通过业务结构的合理调整也可以有效地减少赊销,比如项目销售。
一般情况下,农业项目都有地方政府或相关管理部门背书,由于要验收后才能付款,所以回款时间会长些,但最终会付款。
与通过渠道网络将农机销售给散户相比,项目销售的风险偏低,所以少卖产品多做项目是间接减少赊销和降低风险的措施之一。
六、通过专业能力去化解赊销
有时候用户要求赊销,是因为用户对机器或服务不放心,用户的赊销就相当于保证金。
在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经销中也存在大量的赊销现象,为了化解这种被动的局面,有经销商将自己变成农业专家,为农户提供从种子到粮食收购的全过程服务,对于资金紧张的用户还联合银行、信用社贷款,等卖了粮食后从货款里抵扣。
这种从种子到粮食收购全程化的服务,可以多点盈利,并且让农户对农资经销商形成极大的依赖度,这个过程中,农户与经销商力量对比看,经销商明显处于主动地位,赊销已经不是个问题了,这就是专业的力量。
可以肯定地说,2017年农机行业的赊销仍将大量存在,如果你不想办法改变,那么赊销就是经销商的断头台,但只要动脑筋,减少赊销的途径很多,办法总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