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两会代表怎么说植保无人机

发布时间:2017-03-27

近日,全国“两会”正在北京火热召开,涉及中国改革发展的各项议题也纷纷摆上代表、委员们的案头,成为中外媒体关注的焦点。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的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中国有9亿多农民,解决好三农问题,也是中国改革发展的一项伟大成果。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环发委副主任董配永的一份关于“植保无人机”的提案引起了的注意。

11.jpg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环发委副主任董配永

“美国、日本的农用航空作业占耕地面积比例分别达到50%、54%,而我国无人机植保行业处于发展初期,且行业的重头戏在下游的植保服务。此外,由于我国耕地面积分散不平整,飞手短缺,维修保养配套落后,以及航模航拍无人机技术积累演进,目前电动无人机成为很多小企业切入植保无人机领域首要选择。”在董配永委员看来,我国的耕地比较分散,无人机植保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无法与美日相比。

董配永介绍,近年来,农业植保无人机市场诱惑重重,由于植保市场需求量大、管制约束较少、技术门槛低,一些地方将植保无人机划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将补贴金额提高至采购价格的一半,吸引了众多企业投资植保无人机的生产、培训、作业服务。但存在着个别企业骗取补贴,而部分企业通过购买低端核心部件,套上外壳,便是一台整机的混乱现象,有些团队没有田间作业的经历、飞行数据的支持和专业的飞手队伍,只有花样翻新的飞机外壳,产品甚至根本飞不起来。

在他看来,植保无人机的优势明显,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无人机在农业植保方面的运用相对于传统植保方式优势明显。

1.效率高。无人机每分钟可以完成1-2亩的农药喷洒作业,是人工的30-60倍。

2.安全性高。无人机植保实现了人和药的分离,通过地面遥控或GPS飞控操作,喷洒作业人员远距离操作避免暴露于农药下的危险。

3.节药环保。人工速度慢,虫害传染快,打到后面前面的虫害又发起了,往往要打几次,而无人机植保作业速度快,一次作业短时间内即可达到目的,刹虫速度快,对大气、土壤和农作物危害少,且利用北斗导航技术可精准作业,施药均匀等,节药环保明显。

4.无可替代性。对近成熟期、高杆、藤类等作物及地形复杂和水田地等,人工及拖拉机拖带喷雾机无法作业,无人机植保的高空作业突显。

5.防治效果好。且植保无人机采用喷雾喷洒方式,具有作业高度低,飘移少,喷洒农药时旋翼产生的向下气流有助于增加物流对农作物的穿透性。

6.夜间作业。植保药物是通过液体附着在植物表面,白天温度高太阳直射液体易蒸发,远不如夜间低温作业效果,人工夜间作业困难,而无人机植保不受限制。

7.精准作业。植保无人机利用北斗卫星有自主导航和智能导航功能,有强大的后台网络管理系统支持,可对无人机的时时管控、智能飞行精准作业等一目了然。

8.群防群控。对于区域爆发性病虫害,采取预警级别响应,可采用群防群控集中防治,迅速消灭区域性病虫害。

无人机在农业植保方面还存在的问题

1.没有相关扶持政策,发展困难。

2.产品和服务还不完善,需要深度研究开发新技术和服务方法。

3.综合服务能力不够,如药物的药效、大小包装、配用方式上降低了作业效率。

针对我国植保无人机行业的现状,他提出三方面建议。

以作业补贴形式促进植保无人机健康发展

无人机植保不易采用购机补贴,而是采用作业补贴。补贴方式按年补兑现,一年中每用无人机植保作业一次补贴8元/亩,最高补贴四次。采用群防群控集中防治时应给予一次性补贴10元/亩(如同抗洪抗旱救灾专项资金补助)。

提倡专业化服务

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研发设计、流程优化、市场营销、物流配送、节能降耗等方面的带动作用,推动全产业链的整合优化,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一是鼓励以植保无人机制造企业为主成立无人机植保服务队,降低个体或合作社购机在操作使用维护保养、产品更新换代、应对无人机行业管理及市场等方面的风险。二是推进服务队与保险公司(植保效果、无人机损坏)和药物生产企业联手形成综合服务,药物生产企业可提供标准化的药效好的药液,更好的保障农民植保效果。

鼓励植保无人机研发制造企业自主创新

鼓励植保无人机研发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研发能力的企业国家给予资金支持,加快其深入研究适合服务农业植保、操作简便快捷、运行安全稳定的植保无人机。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