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发布《关于2017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对内蒙古2017年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进行部署,其中最后一项提到“开展进口畜牧业机械产品购置补贴政策试点”。众所周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一直要求农机产品必须在中国境内生产。这个通知是否意味着“境内生产”这一政策惯例要被打破呢?
为什么有“境内生产”的惯例?
粮食安全战略需要。中国是人口大国,直接决定了中国是粮食消费大国和农业大国。为了解决“粮食安全”等与农业相关的问题,确保“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用于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农业机械,也就必须尽可能由本国企业生产。如果我们各类农机主要靠外资企业生产,甚至从国外进口,战略上对我国极为不利。因此,在和平年代就要居安思危,不仅我们使用的各类农业机械主要由国内企业生产制造,核心技术也要尽可能掌握在国内企业手中。
扶持国内农机产业。从战略角度考虑,扶持国内农机生产企业,早已不是口号,我国农机行业“黄金十年”便是真实写照。《中国制造2025》更是将农业装备作为重要项目之一,并且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实施路线,足见我国政府对农机行业的扶持。到目前为止,农机生产企业数量空前,农机保有量也达到历史高位。尤其是以国内农机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中国农机产业在研发水平、制造能力、生产技术、人才储备已经初具规模,在一些子领域,国内产品甚至处于主导地位。
防止国家财政资金“变相”外流。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简单来说,就是农民购置农机时,国家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如果人们购置的农机是本国企业生产的产品,除了对农民购置农机进行了补贴,同时拉动了我国农机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相当于间接助推了我国农机生产企业的发展。但是,如果对购置国外进口农机给予补贴,那么相当于国家财政资金“变相”助推了国外农机产业的发展,无疑对我国农机产业和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为什么要对部分进口畜牧业机械产品采用购置补贴?
我国虽然已成为农机制造第一大国,但大而不强,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严重不足。不可否认,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的农机化水平要比中国高出许多。例如欧美有7000多种农机,几乎覆盖了农业生产的所有领域。而我国目前只有3500-4000种,多数产品仍是“便宜、能用、易坏”。高性能的水田插秧机、大型采棉机、高端犁具,大宽幅联合整地机械、精准作业机具等高端产品基本被外资品牌占领,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主要靠进口。
在高端农机产品上国内与国外差距明显,短时期很难赶上,而且追赶也要讲究方式和方法。将国外高端农机产品引进到国内,并不是要完全“照抄”,因为国外产品未必完全适合国内的作业环境,但至少可以给国内企业指明研发的方向。各地政府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机生产企业科技创新,及时将最新研发的农机产品实现量产,突破农业、畜牧业生产急需的高端技术装备,弥补我们的薄弱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3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发布《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机械新产品及部分畜牧业机械进口产品选型方案》,对相关工作进行部署,明确了进口产品界定:进口畜牧业机械产品,是指由国外企业生产、装配,整机进口到我国的畜牧业机械产品。且必须是检验合格的产品。同时明确了进口产品选型范围:自走式青贮饲料收获机,自走式青贮饲料收获捆包一体机,打(压)捆机。内蒙古仅对3个产品打破“境内生产”限制。同时对进口畜牧业机械产品申报有着6项严格的标准要求,笔者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我国国内有不少于3个使用用户,且无用户投诉、上访事件发生。由此可见他们在推进实施上非常谨慎。
打破“境内生产”惯例到时候了吗?
不可能全面开禁。正如笔者上面提到的,如果全面打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境内生产”的限制,对我国“土生土长”的农机企业来说,或将是灾难性的打击,那样会导致国家财政资金“变相”外流,从粮食安全长远战略角度来看,也是不允许的。
适度打破限制,利国利民。从中国近现代史看,“闭关锁国”成为我国落后的原因之一。我国的农机行业不能“闭门造车”,既能引进来,也要走出去,关键在于一个“度”的掌控,这需要购置补贴政策制订部门和执行部门,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把握“开闸”和“关闸”的时机。对于一些我们急需的,国内暂时提供不了的高端农机产品,可以适当引进,既解决用户的燃眉之急,也给国内企业制造一定的压力,倒逼他们成长和进步。而对于国内已经可以生产制造的,且能满足用户需求的,补贴政策的闸门则要及时关闭。
结语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我们坚持自力更生的同时,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今天这一思想依然有效,在鼓励国内农机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在适度范围内、适度资金规模内打破原有限制,或许对我国农机科研领域有意想不到的好处。笔者只是希望这个进程要有理、有节、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