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艰难的农机民族品牌之路与低水平的市场营销

发布时间:2017-05-04

从技术水平的角度来评价和分析农机行业发展的好坏,是大多数人经常采用的办法。不论是主流产品还是边缘产品,产品在技术上的差距总是容易比较的,行业研究者们也经常乐此不彼的用此类比较阐述自己的见解,或是为了把脉政策的需要,或是带着投身三农的情怀,亦或是出于其他的什么考量吧。然而,那些顺理成章所得出的结论是否靠得住?又是否具备指导企业实践的现实意义?对此,在下是有所质疑的。技术层面的视角终究是从一个片面的方向来考虑问题,这其中忽视了企业家行动、行为对行业发展所能造成的深远影响。当然,这些行动或行为不像有形的产品或技术那样易于直观的评价,所以往往会被一些情感化的方式予以解释。

“技术突围论”长期占据着行业发展思维的主流地位,指导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农机企业。不幸的是,当下的中国农机企业却依旧步履维艰。因此,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也未尝不可。对于评价一个行业发展的如何,我想,从企业营销活动的层面出发,扩展到对整个行业的观察,是得到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效方法。营销能力是企业综合能力的准确体现,在一个行业的企业营销集合中总结规律、发现问题,进而得出些有益的结论也并非难事。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只有高水平的经营哲学,才能指导高水平的经营实践。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农机行业果真只差在技术上吗?技术差距恐怕只是表象而已。教科书上给营销观念归纳出了五个层级,即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具体的名词解释详情可百度一下,这里不多说明,关键问题在于:在农机行业里,能够到达后两个层级的企业有多少?恐怕是凤毛菱角的。且看渠道铺货、产品跟风、廉价倾销等等行为,都是生产观念下的常见病,产能竞争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产能投入往往会造成巨大的沉没成本,反过来又变成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沉重包袱,客观上给转型也带来了强大阻力。

生产观念下,刚性生产的组织模式与之相配套,营销观念下则需要柔性生产的组织模式相配合,如今的农机行业,早已不是以规模论成败的时代,摊子越大,往往麻烦就越大,这不是靠提高技术水平就能解决的问题。营销观念不提升,技术升级的前提条件都无从谈起。普遍陈旧的营销观念,应该是农机行业所面临的最严重的危机。

片面的技术赶超往往被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在根本上则是错误引导企业偏离市场的思维逻辑。我们更应清醒的认识到,技术升级是营销升级的衍生体,创新驱动从根本上不可能脱离市场竞争的导向。一个行业整体营销观念的落后,也客观的反应了我们整体发展水平的低下,这与企业家群体的素质息息相关,更是产业政策副作用的直观体现。

行业中经常可以听闻到一种批评声音,有一种原罪即"重营销、轻研发",其实这不过是一种误解。低水平的营销活动大量泛滥,这不是错在“不该营销”,而是我们“不懂营销,不会营销”。把技术与营销割裂对立,本身就不可取,类似言论大同小异,无非是科研人员的一点矫情罢了。像新产品开发这类的工作本身就应建立在市场先导的基础之上,属于战略营销的工作范畴,可怕的是,战略营销工作常常被科研人员错位担当,想必至今也没有多少农机企业能认清这一问题。

老板自白、专家站台、软文闲扯、领导关怀,大多农机企业的营销活动往往就是停留在这些表面文章之上,当我们都忙于擦脂抹粉的时候,我们洋同行都在干嘛呢?正在联合种子、农化、饲料、金融等其他行业搞水平战略围猎客户,营销水准之高下一目了然。在营销管理上,市场调研不受重视,营销规划流于形式,营销目标含糊不清,无视渠道腐败,品牌意识淡薄,迷恋拉关系谈感情,挖墙脚换业绩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毛病。至于产品线组合是否合理,定位是否准确,市场策略与产品生命周期是否匹配等问题,并没有得到多少认真的对待。一个项目的上马或一个产品的导入,通常都是在企业领导层的个人喜好下做决策,有些决定或许会歪打正着,但谁又能保证回回都可以蒙对市场呢?

人们通常都会以营销手段失灵为由来为经营管理的无能寻找借口,但成败的根本不在营销手段是否高明,而在于战略营销与战术营销之间是否契合。对于那些只摆架势不走心的营销活动,除了折腾人还是折腾人,在认不清客户,看不懂市场的条件下,作贱业务员和经销商会有实际意义吗?这无异于义和团式的冲锋,亦或许比义和团更为壮烈。市场营销绝对不是有攻无守、只进不退,面对萎缩的存量市场,是营销失灵还是幻想太多?靠压任务来换增长,直到不惜透支企业声誉的地步,这实际上已经走到了反营销的轨道之上。

走过黄金时代的农机行业,亟待重新审视营销环境的深刻变化。告别了高速增长,告别了四万亿时代,老一套打法是否还挺得住?首先来说,政策性投机的做法正走向没落,过去一段历史时期,明目繁多的补贴和政府采购使大量企业趋之若鹜,都想借着政策的东风赚个盆满钵满。在下无意抨击国家的惠农政策,只是我们的企业终究是要在政策需要和市场需要之间做出选择,这其中隐含着巨大的机会成本,当企业资源大量的聚焦在政策需要之上时,市场定位、产品规划、渠道布局、价格策略等营销要素难免不受其影响,一旦打乱了企业的长远规划这就是得不偿失的。我们不否认有的企业的的确确赚了大钱,不过这不是一个长久的可持续之道。

再看信息化时代下,垂直传播的营销手段(人员推销、广告、新闻公关等)趋弱,水平传播的作用趋强,口碑变得格外重要。因此,企业形象、顾客满意等营销关键点就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破除低端、粗制滥造、不专业、没诚信这些国产农机的强关联标签,才是营销工作应该认真探索的内容。随着农机发展专业化的深入,各种细分市场都会逐渐的分化展现出来,在利基市场赢家通吃的法则下,需要的是更为细致的定位,更为精致的诉求,像玩弄时髦名词,生搬硬套新概念这些有面子没里子的伪营销,终将无计可施穷途末路。

这里尤其是要注意区分产业目标和企业目标,做企业该做的事。"全程机械化"、"农机与农艺相融合"等问题都是产业概念,不该成为企业的营销主题,企业该干嘛?创造顾客价值,带来购买者剩余,你的顾客会关心这个"化"那个"化"吗?他们只会关心让渡价值。所谓的全程机械化,农机巨无霸企业不过也就是能给顾客拿出个选项而已,这个选项也未必就是达到顾客价值的最佳方案。农机企业要面对的是一个残酷竞争的市场,我们更需要务实的发展精神,这种务实不仅仅是要做好产品,更要在思想理念上脚踏实地,好的营销不是叫我们攀高枝、抱大腿,而是要心系顾客、知行合一,最直接最有效的去触碰那些顾客现实的痛点。农机企业缘何搞不好营销?那是因为经常许大愿、说大话,把营销理解成忽悠,只想着宣传而忽略了沟通互动,忽视了环境变化,远离了顾客的现实需要和潜在需求。

农机品牌的养成需遵循市场的逻辑规律,农机市场的特殊性更应该被清楚的认识。营销工作无的放矢,往往是我们对自身所处的市场缺乏基本的了解。我们常常可见农机企业借鉴汽车行业的一些市场手段,然而,这种借鉴往往都是邯郸学步、鹦鹉学舌,浮皮潦草,不通精髓。从商品属性来说,汽车是最终消费品,农机不是最终消费品,一个属于消费品市场,一个属于组织市场,这两类市场存在着诸多的差别。严格来说,把农机的购买者称之为消费者都是欠妥的,在营销思想上可以多向其他行业借鉴,但在具体的营销工作上必须要有结合自身实际的打法。

在消费品市场的营销工作中,顾客的联想、幻想、情绪都是可以被利用的,但在组织市场的营销工作中则恰恰要有意规避这些内容,在组织市场中,顾客的购买行为也是理性的投资行为,并不直接的关联人的欲望和本性。以农机展会的车模为例,袒胸露背的大美女过于喧宾夺主,农机产品本来震动就很大,所以根本用不到她们来勾起谁冲动的购买欲。

随着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崛起,组织市场的理性购买特征会变得愈发强烈,在顾客购买力集中化的趋势之下,可以说,没有品牌将来就没有一席之地。从声誉产品到产品声誉,再从产品声誉到品牌声誉,品牌养成是一个分阶段的过程,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是层层递进而来,阶段不同,侧重不同,营销工作的具体内容自然也是有所不同,营销怎么可能随意模仿不讲章法呢,想必大多问题都不是装模作样的开几个农机4S店就能解决的。

市场越难做,就越需要营销的智慧。农机行业过去缺乏营销意识,是因为需求实在庞大,供给与之不相对称,所以矛盾都隐藏在了增长的背后。如今时过境迁,没说哀嚎遍野,倒是总能听到叫苦连天,恐怕那些商业神话也悄然走到终点,此时再鼓吹什么个人奋斗传奇终归无济于事。行业生态已然变化,市场营销的境界不能还停留在喊口号、傍专家的时代。

我们不一定非要追求商业模式的创新,能把既有的营销理论运用好就实属不易了。在谈创新驱动、工匠精神、农机人情怀的时候,请不要拿营销过度失灵这类理由来当反面靶子,农机行业中,不懂市场不懂营销但身居高位的选手还大有人在,我辈虽喊不出那些奉献农机事业的豪言壮语,也没有指点江山的理论水平,但却要知道敬畏衣食父母,尊重市场逻辑,既然是东西卖不掉,那理由只有一条:就是没把市场营销做好。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