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新博弈论视角出发,浅谈加大农机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必要性

发布时间:2017-05-20

11.jpg

【封图说明:从创新博弈论视角出发,在现有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背景下得出来的结论和我们以往的看法大相径庭,大企业不作为是对自己极为有利的上上之策,而小企业不创新则是死路一条。】

农机行业民族工业缘何缺少创新动力?

在这个问题上,多数人都有一个共识,那便是要通过全方位的技术创新来寻求发展出路。农机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化工程,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使得农机产品形成独特的技术风格和发展路线,进而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然而,面对市场上品牌繁多的各色农机产品,我们不难看到,国产农业机械的技术特点却是千篇一律,甚至是多个厂家的同款产品,除了颜色和商标,似乎找不到其他的差异,是中华民族缺少创造力,还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创新,缘何天天嘴里念着创新实际上却很少有人愿意搞创新?在我看来,这是由于农机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才导致了在市场的恶性竞争过程中扼杀了创新的动力。

谁才是农机行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在当下的农机行业,创新主体往往不是那些自称“龙头”的大企业,大企业经常扮演的是“创新阻力”的不光彩角色。在国内农机行业野蛮生长的黄金十年中,市场对农机的需求是刚性的。与此同时,国内自身的市场空间又足够大。因而,在该段特定的历史阶段内,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往往不是技术水平的高下,而是真实产能的大小。

笔者认为,我们对“大企业”的认知存在一种逻辑上的误区。1931年12月2日,梅贻琦在出任清华校长的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农机行业也同此理,宏伟的厂方、先进的设备、教父级的领袖都不足以说明某个企业具有领导行业创新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寄希望于大企业能引领创新却经常徒劳无功的原因。这些年,由于“躺着都能挣钱”,更是让这些大鳄无意于投入研发,心思经常跑偏到琢磨“如何修改机器参数以便多拿点补贴”上。此外,很多企业过去只是在扩充产能、增大体量而没有真正的修炼内功,这些企业通常也都认可剽窃技术更加的省钱、省时、省力。

我们都知道,新事物的启蒙、推广通常艰难坎坷,农机产品也不例外。技术创新给我们带来了新产品,同时也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成本和推广费用,尤其是在新产品的市场导入期,该阶段需要的可靠性验证试验、市场推广费用是难以想象的。我们深知,农机作为一种生产工具,要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理性的、追求投资回报的终端用户,谁来第一个吃螃蟹,谁又愿意花大价钱买一个性能未知的农业机械?因此,农机的新产品导入期往往十分漫长,在这个阶段农机生产企业多数也都是在赔钱的。赔钱搞创新,成果又难以预期。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继续向下分析,农机行业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在技术创新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站在市场导入期、市场成长期和产能优势三个角度综合的去还原他们的竞争情景。

11.jpg

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创新博弈

如果大企业和小企业同时选择搞技术创新,结果往往是小企业更有优势。大企业在新产品的市场导入期投入巨大,且又要对原有的生产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原有的产能优势在这一个阶段起不到任何帮助,反而是更加掣肘、成本高昂。同时,大企业管理层级多、决策链较长,管理成本和时间成本更高。另外,漫长的导入期又招来更多竞争对手的关注,只能挨到市场成长期才能把产能的优势发挥出来。小企业在市场导入期阶段同样也是投入不菲、经历漫长,可由于体量小,机制灵活,产能调节成本和管理成本要比大企业小的多,他们只要挺到市场成长期,也不至于连汤都喝不上。因此,小企业更愿意奋力一搏,不经意间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力量。

如果大企业选择搞技术创新,而小企业选择跟随或者不作为,一旦进入市场成长期,此类小企业不可能有机会来分享市场。因为大企业的资金、渠道、产能等各项优势会全线发挥,形成针对小企业的竞争壁垒,这些跟随者再想分一杯羹,时间上已经来不及,此类小企业只能是眼巴巴的看着大企业挣钱。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大企业的这种竞争壁垒对其他大企业并不起作用,搞不好辛辛苦苦培育的市场还要被别人横刀夺爱,同时还比对手多付出了研发费用和优化产能的巨大成本。

如果小企业搞技术创新,大企业选择跟随和不作为,在市场导入期小企业需咬牙坚持,等市场进入成长期后,虽然小企业会暴露出产能劣势,但是在大企业没有真正的到来之前,一样有继续发展下去的理由。在这个时候,大企业如果发现了小企业的新兴市场,凭借自身优势前来分羹是明智的,因为小企业的产能不足以满足整个市场,对大企业来说还有时间,且导入期的投入风险已经不再,这个时候投入非常划算。

如果大企业小企业都选择不搞技术创新,在原有的市场格局下,小企业依旧是小企业,面对大企业的扩张要么被收编、要么出局。同时,大企业不搞技术创新无非就是少了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已,凭借原有的市场优势,还是可以继续生存的。

按照这种博弈论思路,在现有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背景下得出来的结论和我们以往的看法大相径庭,大企业不作为是对自己极为有利的上上之策,而小企业不创新则是死路一条。如果你是大企业你会愿意搞创新么?没有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小企业的成长很难威胁到大企业,大企业是不会有危机感的。这种情况之下,小企业就是农民,大企业就是狗熊,庄稼养熟了,你打不过它,狗熊就要来掰棒子,你还能有什么办法,不被饿死的情况下还是要继续种地的。

11.jpg

我们以往总是觉得,小企业总能在侵犯大企业知识产权的过程中获得收益,在市场极度空白和农机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的双重前提下,这只是小企业的权益之计,根本谈不上发展之道。在大企业产能过剩的情况出现以后,小企业必然是要纷纷倒下的。再次强调,小企业不搞创新,就是死路一条,搞了创新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正由于此,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扭曲的现实,中国农机行业的技术进步往往都是由小企业群体的创新来缓慢推动的,大企业在过去一直是通过自身的产能来为国内的市场做贡献,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推动者。或许我的看法过于草率、有失偏颇,但是有些事实我们不可不察,如果让创新都沦为企业自我营销的一种说辞,那是整个农机行业民族工业的悲哀。在未来的产业升级道路中,市场对高端农业机械的需求正在逐年加剧,面对更加艰难和系统的创新,恐怕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会越来越难,大企业的产能包袱会越来越重。没有对知识产权的有力保护,创新成功的几率也会越来越小,整个行业也都会死气沉沉。

我们农机行业需要真正的发展,可大环境中很多大企业又缺乏担当,我们想拥有与欧美国家一样的先进农机技术,却通常止于幻想。或许有人会说,我们可以花钱买技术,可以收购国外的先进企业。但是要知道,输血和造血始终不是同一个概念,我们国家农机先进技术贫血的真正原因是我们自身缺乏造血的机能,又岂是一个单纯有钱就能解决的问题。从知识产权反思职业道德,再去放眼未来,仿冒不是一个农机企业应有的正途。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