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十年里,由于农机产业存在的高成长性、低进入壁垒及补贴政策扰动等特点,农机产业的并购重组案例可谓目不暇接。笔者前期通过对行业权威媒体报道、公众公司公告、工商注册信息核实等渠道信息的多方梳理,仅对2007-2016年这十年间的农机产业并购重组案例的不完全统计,就搜集整理到211起之多。
农机产业并购重组的发起方类型有多种多样,如专业型、综合型、新入型、跨国企业、私募基金等。普遍的并购关键动因也各不相同,如获取技术、分散风险、进入新市场、经营协同和获取资金等。遗憾的是,过去十年农机产业并购重组的成功率却不理想,仅34.6%。虽然说这与麦肯锡在全球市场统计的并购成功率39%相比,相差无几,但毕竟还是让人难以接受。
在上个月的23日,时逢第22个世界读书日,笔者刚好看到一本好书,堪称一剂提高农机产业并购成功率的良药。书名为《赋能式投资:3G资本的投资并购与头后管理之道》,讲的是3名巴西人如何从资本市场的“舞台边缘者”变成“焦点女郎”。
首先,他们将自身定位为产业投资者。即追求在既定的战略布局下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产业平台,并长期持有运营,实现融合发展,而不是追求短期的财务回报。3G资本自1989年收购布哈马啤酒厂切入啤酒业始,先是用了8年的时间将布哈马厂打造成巴西啤酒业老大,有了充足的现金流平台支撑后,再在1997年收购本地最大竞争对手南极洲,随后对巴拉圭、阿根廷等拉美啤酒对手进行了扫荡式收购,于2002年成为拉美啤酒之王。自2004年开始,又通过收购英博、汉堡王、亨氏、纯生等公司,成为世界食品业当之无愧的霸主。
其次,他们有着严谨的投资纪律,选择行业和标的非常慎重。比如,只将目光放在成熟市场和“傻瓜行业”,优点是这类市场政治经济环境稳定、行业结构较好,不依赖某些关键员工,股权结构相对分散便于控制,毛利率较高,现金流较好。在选择标的上,选择那些“跛脚”公司,即存在一定缺点但还不算太差的公司,拥有自己的品牌和分销系统,生产效率提高空间大。这些都为后续的投后管理和并购整合做好准备。
第三,重点是他们的赋能式投资管理之道。即“人才”加“梦想”加“文化”的成功方程式。人才方面,他们有自己的选材标准,即具备贫穷心态、聪明、有激情的PSD型人才,还有自己的精英体系,主要是一整套培训、激励、考核、淘汰的机制,并注意通过兼并提供发展空间,横向调动将员工脱离舒适区。梦想方面,他们通过将梦想转化为年度计划,再分解到从总裁到普通员工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利用差距创造适度压力,形成永不满足的氛围。文化方面,则强调主人翁意识,通过基于目标分解和绩效考核的可变薪酬体系,让每件事都有对应责任人,并倡导客户导向、以身作则、对标改善等内部文化。
通过反复阅读该书,笔者的深刻体会是,投资并购不过是故事的开端,真正的重点和难点其实是投后管理。目前处在农机产业链顶端的世界农机巨头,无一例外都是通过并购重组实现公司的做大做强,未来我国农机产业并购重组的事件也仍将层出不穷。对此,笔者建议有意在此方面有所作为的同仁,可以读一读此书。“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现在读还来得及。
文章来源:《农机市场》2017年5月刊。
文章作者:张三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