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对于农机生产企业来说,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市场需求慢下来了,外部的需求慢下来,一个糟糕的结果就是内部的经营和管理问题开始浮现,比如应收账款大量增长、库存累积、队伍开始不稳定、现金流开始紧张等,这些问题在前几年市场行情好的时候是不会有的。
有人说:发展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从许多企业的发展历程看,如果不解决发展的问题,只靠管理或内部挖掘是无法保证生存的,所以在这个慢牛市场上,作为生产企业来说,仍要寻找快速发展、快速增长的途径,只要企业保持一个合理的增长速度,许多内部问题便引刃而解。
那么,在慢牛市场,如何保持快速增长呢?在此给大家支几招。
一、敏捷开发,快速迭代
国内农机生产企业大多数采取的是“瀑布开发模式”,也就是说产品开发计划一经制定,就严格按照既定的程序一步步来,在过程中如果需求出现重大变化,但开发人员不知道,仍会按照既定的程序推进,这种按步就班的开发模式周期长,费用大,风险集中,已经跟不上市场节奏的变化。
在此建议农机企业引入“敏捷开发,快速迭代”的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模式就是在现有的成熟产品的基础上,或是竞争对手热销的产品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情况,进行小创新、微创新,也就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不求有颠覆性的创新,只求新产品比老产品有改进,用户能明显感觉到,并能增加销量或提高产品的售价。
“敏捷开发,快速迭代”的好处是在现有的产品基础上,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开发周期短,迭代快,快速推出新产品,风险小。
在此讲个实例:陕西、甘肃的河西走廊、宁夏的河套地区拖拉机马力段上延趋势非常明显,近两年1204、1304拖拉机销量非常好,东方红、雷沃欧豹、约翰迪尔等一线品牌销量很占优势,进入2017年,由于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农民收入连年下降、补贴资金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春季行情非常差,2016年畅销的几个品牌在2017年都滞销,在这种情况下山东某知名企业在原有产品基础上推出了低配版的1504大轮拖,价格只有22万多一点,比2016年畅销的一线品牌便宜15万元,价格与1204、1304持平,对用户来说这可是“惊爆价”,因为花1204、1304的钱,可以买到一台1504拖拉机,这种诱惑是很难抵抗的,所以一推出来,就引起了轰动,经销商抢着进货,用户抢着付款提车,而那些固守老产品的竞争对手则彻底傻了,等他们反应过来也想推出简配车时,一年的销售旺季就已经过去,只能等待来年了。
二、彻底的柔性制造
在农机行业快速增长的阶段,大批量生产、大批量销售的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的饥渴感,在生产旺季,笔者在河北几家农机具生产企业里看到单一型号的旋耕机一个月内可以装配20000台。
但现在市场需求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传统农机供大于求,需求萎缩,另一方面经济作物、花卉苗木、瓜果蔬菜等作物农机刚刚起步,这些高新农作物机具通常是多品种、小批量,甚至一些大型合作社、农业开发公司还需要特别定制的机器。
所以需求的变化要求农机企业实施柔性生产,在日本久保田苏州收获机工厂,我们可以看到国内销售的688Q、988和出口东南亚产品有七八个型号在共线生产,同样型号的产品装配的发动机也不一样,这些产品生产顺序是严格按用户订单的先后顺序安排生产的,先到先生产。
柔性生产是应对用户个性化需求最有效的生产模式,在当前传统农机需求减少,高新特色农机需求快速增长的环境下,采取柔性生产可以充分利用原来的生产线,同时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其实现在已经有比柔性生产还先进的CELL生产方式,CELL的含义就是单人操作,一个人完成整台机器的组装、调试工作,这种生产方式的前提是以信息化工具做支撑,通过后台程序,智能仓库采用配餐式的备料方式,一台机器所需的所有配件都在备料车里定位摆放,工人按顺序全部装完,不用在不同工序间流动,可以减少中间流动和交接时间,目前联想北京公司已经在使用CELL生产方式,可以承接该厂50%的小批量订单,极大程度地满足多品种、小订单的需求。
三、订单式生产
订单式生产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概念,今天在这里提出来也毫无新意,但对于国内农机生产企业,能真正采取订单式生产的寥寥无几。这一方面是有大量的空白市场,用户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是企业对市场的行情把握能力差,无法预测销量,只能采取备货式生产。这种方式与赌博没有区别。赌对了,当年大销;赌错了,就形成大量的库存,于是只能降价处理,但这又会提前透支需求,影响新产品的销售。
行情明显不好的情况下,农机企业就需要采取订单式生产,在这方面,国内也有做的好的企业。
河北某农机具生产企业,决定改变赌博式备货生产模式,在2016年用订单式生产方式,改变以前先铺货后收款的营销方式,让经销商先提需求计划,并随订单打30%-50%预付款,发货时打剩下的货款。
只要先打预付款,经销商就一定会谨慎,就不会胡乱提交需求计划,因为现在要的货全部是自己出的钱,如果没有确定的需求,货就会砸在自己手里,厂家是不会退货,也不会退钱的。
实施了一年,虽然销量有所下降,但是工厂的生产计划性提高,厂家和经销商库存减少,更重要的是厂家的现金流增加,全年没有新增欠账。
所以说订单式生产在国内农机企业里是可以实现的,再说了,在传统农机需求低迷、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也只有订单式生产才能最大程度减少生产和存货损失。
四、厂商乡镇直销
缩短农机产品从出厂到用户手里的空间和时间,也能让农机企业在竞争中多出几成胜算。理论上讲,厂家直接面对用户销售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国内农户极度的分散性决定厂商直销的可行性有点低,但厂家直接在乡镇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是有可能的。
当前,重庆、台州、潍坊等中小农机产业集群里一些小企业已经绕过经销商在乡镇建立了自己的直销网点,这些网点直接面对用户,利用直销的价格优势可以形成强大的终端拦截。事实上这些企业的乡镇直销,已经让一些名牌产品无法和用户接触,销售被动,销量大幅下滑。
在现有信息化技术、电商网络的支持下,农机企业的乡镇直销正变得容易,再加之遍布城乡的物流、快递网络,让订货、送货不再是难事。
技术的发展将加速传统行业洗牌,同时也让因循守旧的企业快速退出市场,更重要的是借助新技术手段,许多传统营销手段被颠覆,农机行业原有的层层批发渠道模式已经过时了。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直接面对用户的乡镇直销必将兴起。
五、非核心制造大量外包
20世纪70年代,波音飞机707约2%的部件由外部生产,发展到现在,波音飞机787近90%的部件外包生产;空客公司也关闭了大量的欧洲自制工厂,将多达60%的生产工厂外包给欧洲大陆以外的国家生产,通过这种外包,波音787缩短了30%订单交付时间,且节约了50%的研发费用。
在社会化配套体系不断健全的前提下,企业将大量的内部制造外包给社会化企业是一种趋势,外包不但可以加快产品研发及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 ,而且还能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
当前自制率超过80%的国内农机企业很多。在北方,河南、河北的农机企业普遍建立了内部供应链体系,比如一拖就是典型的以内部供应链为主的生产企业,当然这有历史原因,当前车架、铸造、齿轮、变速箱、驾驶室、车桥、发动机、传统轴、提升器等基本上是自制;山东企业和苏、锡、常一带的农机企业则主要靠社会化配套体系。
笔者曾与河北一家农机企业的老板详细算过账,一些非关键的齿轮、铸造件、机加工件让外面工厂做比内部自己做成本要低15%-35%,这对于微利的农机企业来说,如果50%的部件外包,在成本上就会很占优势,企业也就有打价格战的空间和资本。
有人说过当前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变成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了,所以农机企业要不自己成为产业链的主导者,要么就成为产业链的一员,要充分利用强大供应链的资源。封闭式的生产方式已经被证明是落后的、行动迟缓的,并且是成本高昂的。
所以要改变以前“事必亲为”的旧观念,能外包的工作就外包,自己保留核心工序就行,分工提高效率,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的《资本论》里已经有精彩的分析。
所以,在慢市场上,企业更要想办法提高自己的速度,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只要你比竞争对手快,你就能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