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农机人基本生存法则的理解

发布时间:2017-07-16

成功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三十多年前的温州模式,也不是生搬硬套就能成功复制的。7月10号来到哈尔滨,参加农机流通协会组办的行业会议,与很多同行老友见面后,除了寒暄问好,谈得最多的就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和方法才能使我们这个行业走出困境?”。对此大家都比较困惑,其实我们也都比较清楚:成功没有捷径,更没有统一的模式与方法。

笔者始终认为,过去与未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农机人要活在当下,无论在任何环境中,农机人的基本生存的法则,无非是以下五个方面:

一、诚信经营

历朝历代商人都被指为“无奸不商”。其实做一名成功的商人,诚信比命值钱,比脸重要。尤其是当下这种市场环境,作为农机商人,受政府政策的限制,受生产企业的控制,受用户赊账垫支的牵制,早就成了过街老鼠,日子不是十分好过。但农机人对诚信二字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是农机人的统一行为准则。

数年来的农机补贴政策,对经销商的严控死守,成了不公开的秘密。对?贴机具的操作程序,从乡镇申请改换成乡镇受理核查、一站式服务,加上县级农委复查、市级农委抽查、省级农委检查。农机商人成为:被查目标,被查对象,要过五关斩六将。甚至,扛违规代垫补贴资金之罪名让农民满意。否则,用户不答应。也有很多农机流通企业代垫补贴资金,被定罪成“违规操作”成笑柄。如果说:农机流通企业在补贴政策存缺的情况下,为了改善经营环境,垫支补贴资金成了“罪商”。那么,请问政府出台一系列重大决策,将资金白白送给百姓,又怎么去理解这种行为的性质呢?政府出台政策的初衷是扶持三农,而农机代理商因补贴政策存缺被逼代垫?贴资金,充其量就是支持三农而已,请问何罪之有?作为农机流通商人“让政府放心、农民满意“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农机商人在经营过程中,做到“守法经营”经得起查、经得起核最为重要。诚信经营不单纯是“守法经营”才叫诚信,对用户的服务承诺兑现,对供应商的忠诚听话等都视为诚信范围。

二、精控库存

会上聆听了农机化司李伟国司长的讲话,笔者对李司长的“喜与忧”不敢加以评头论足。但我认为:就目前农机行情来说,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农机人的最终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

“精控库存”不是笔者新词新说的事,买断库存的风险笔者早就在去年农机观察微信公众号上呼吁过。而很多同行仍然将生产企业的风险,有意无意地转嫁到自己头上。对此,在聆听王玉狮会长的报告时,我觉得王会长对当前农机市场分析地非常准确到位,全面地阐述了农机市场形势及存在问题。我在这里不再作更多表述。

精控库存是稳定市场、归避风险的有效途径。作为流通企业首先保存自己的同时,再考虑去帮扶生产企业解困。如果连自己都保证不了,救扶生产企业买断库存就是找死,因此我认为还是务实一点较妥。当你资金链断裂后,你连鬼都不是,生产企业招呼不打会离你远去。

三、选择品牌

品牌选择是一门艺术,既要有市场知名度,也必须有市场认可度,更要有用户的认同度,三者缺一不可。而面对市场的乱而无序,选择品牌更加难以掌控,适销对路更为重要,配件供应是选择品牌的基础,服务是选择品牌的首要条件,质量是选择品牌的的关键。大品牌价高惊人成摆设,四线产品质次价低没保障,让用户选择是学问。既要有长远发展眼光,也要有活在当下的基本条件。眼光再远活不下去,再远的眼光也是白搭。

四、杜绝赊账

谈到赊账,没有一个同行不懂这其中的危害,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同行英雄仍屡见不鲜,他们的未来,不是被三、四线产品拖死,就是被赊账经营害死。在市场不规则经营中,有相当一部分外行充实到农机队伍中,尽管他们没有高超的技艺,但有过人的胆识,只要你敢要,他就敢赊,只要你敢买,他就敢卖,且以价格绝对优势,一度挫伤了很多一线品牌。他们的一时得势,养成了他们一不怕赊账、二不怕死的竞争胆量。

此外,近三年的赊账者,不知是受市场大环境影响,还是其它原因,欠债者真的成了“大爷”。对久拖不还者,有必要釆取相应措施。对电话不接玩失踪的欠账者,不能再留面子,该拖机拖机,该诉讼诉讼。连电话都不接的欠账者,别指望会还你钱。

五、做好服务

如果你诚心为用户服务过,你就会知道服务再好,用户也是不会满足的。只有更好的服务,没有最好的服务。农机人都清楚:为了市场去服务,为了竞争去服务,为了生存去服务,为了发展去服务,又有多少企业严格按三包规定去服务的呢?是产品质量要服务,不是产品质量也要服务,个别用户全家上阵,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服务案例并不少。

国产农机没有一家生产企业和代理商不照顾服务。而久保田的服务分得很清楚,是质量问题就是质量问题,不是质量问题他没有任何人情服务。国产农机则不然,无规则服务成了潜规则。那么,如何做好服务,我相信同行都是高手,各有各的做法,各有各的套路,在这里就没有必要耽误大家时间。我想做好前市场三包的同时,做好后在市场服务尤为重要。不能不说是在当下农机经营,难以维持生计的特殊时期,后市服务增效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以上看法仅供同行道友参考,如有不同观点,请指正交流。

文章作者:童国祥。

利益相关:童先生系东南某省农机经销商董事长,文章观点仅代表童先生的个人观点,与其旗下企业无关。

推荐阅读
更多